马修笑着说道:
“小马哥,你都不知道,上个星期我去参加一个圈外的投资会场台上有个村里面的领导人,讲得那叫一个慷慨激昂。
他说炒股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你们猜他为啥这么说?”
小马哥好奇地挑了挑眉:“为啥呀?”
马修接着说道:
“他说现在A股已经有3800家上市公司了,完全变成了融资市场。
我当时在台下听着,差点没笑出声来。
他要是知道现在都有5400家公司了,估计下巴都得惊掉。
后来我在车上仔细一想,人家虽然数据说得不对,但有一点讲得还真没错。”
小马点了点头,叹息一声:“众所周知,A股确实主要是个融资市场,并不是投融资平衡的市场。”
马修感慨道:
“是啊!不知不觉中,大A都发展到5400家公司了,这数量都达到甚至超越发达国家上市公司数量了,总市值也快近100万亿了。”
刘平说道:“不管投资者是赚还是亏,A股的市值只会越来越高,有种质量不够数量来凑的感觉,这可不就是个融资市场嘛。”
小马又点了点头,说:
“而且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不避讳这个话题。
说白了,上市公司就是来伸手要钱的,但伸手要钱也得讲规矩,不能乱来。
这不,最近一两年也确实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来约束上市公司和券商机构。
但这些和投资者的诉求相比,差距还是太大了。
上面说要让200多亿的投资人通过股票基金赚到钱,要保护投资者利益,让造假者倾家荡产、牢底坐穿,可实际上呢?
好多人都是听了这些话才冲进股市的,……还是换个话题吧!”
马修点了点头。
小马然后说道:“我跟你们老大讨论过,你们老大说他手里的资料显示,全球最聪明的资本都在投一个地方,你们猜猜是哪里?”
“东北吗?”马修猜测道。
小马哥摇摇头:
“东北现在确实是村里面比较关注的地方,算是一块心病吧!
但大毛那边还没到非得求咱们的时候,等他们有求于咱们了,东北估计就彻底火爆起来了。
我估计还得等个两年左右吧!”
马修好奇地问:“为啥大毛有求于咱们,东北才会火爆起来呢?”
小马耐心解释道:
“东北地理位置特殊,与大毛接壤,一旦大毛在某些方面有求于我们,双方的合作很可能会在东北展开。
但无论是贸易往来还是其他领域的合作,都会给东北带来大量的发展机遇,从而彻底火爆起来。”
刘平接着问:“那除了东北,还有可能是别的地方吗?”
小马笑着说:
“目前从资料来看,西域也是备受关注。去年8月,资产高达2万多亿的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戴马西跑到西域投资。
就今年,西域已经签下了183个项目。截止到2028年,总投资额能达到9395亿元呢。”
马修惊讶地问:“西域有啥优势,能吸引这么多投资?”
小马说道:
“西域这地方,左手连接中亚8000万人口的市场,右手连接俄罗斯1.5亿人的大市场,背后还靠着好几亿人口的欧洲,这地理位置简直无可替代。
40年前深圳靠着地理优势崛起了,如今西域的地理价值也正在吸引着大量产业资本疯狂投入。
除了地理优势,西域用电比上海便宜至少30%以上,工业能源资源数量在全国排第二,光是生产过程中节省的能源费用,就能让内陆老板连夜扛着设备搬过去。”
刘平好奇地问:“那普通人在西域有啥赚钱机会呢?”
小马回答:
“2020年,西域民间投资同比增长了24.3%,住宿餐饮业投资增长到76.5%。
2024年接待游客突破3亿人次,游客消费了3595亿元。
不管是做实业还是搞投资,这里都像是站在了历史转折点上,说不定就藏着未来20年中国普通人在地理位置上最大的赚钱机会。”
马修接着问:“那在西域投资,会不会也像炒股一样,有很多门道和风险呀?”
小马思索了一下说:
“任何投资都有风险,但西域目前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支持,使得它的潜力很大。
不过,就像炒股要研究各种逻辑一样,在西域投资也得深入了解当地的市场环境、政策导向等因素,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向。
比如说,如果看到国际巨头、央企、民营资本都往一个地方跑,那我们就得思考背后的逻辑,是不是有大的发展机遇。”
刘平又问:“那在西域投资,有可能出现像你说的10倍大牛股那种机会吗?”
小马笑着说:
“很有可能啊!
就像我之前说的,特区吃的是改革开放和产业全球化的十年红利,西域吃的就是全球能源革命、一带一路以及西部大开发这三重红利的叠加。
而特区连接的是海洋贸易,西域连接的可是亚欧大陆。
当这么多利好因素集中在一个地方,产生10倍大牛股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海南呢!?”马修又猜道。
小马哥还是摇摇头半是认真,半是开玩笑的讲:
“这里面说不定就藏着未来20年,咱们普通人在地理位置上最大的赚钱机会。”
刘平点点头,“我前年跟今年连续两次去过西域这地方。
风景要比瑞士好得多。”
“嗯,左手连接中亚8000万人口的市场,右手连接俄罗斯1.5亿人的大市场,背后还靠着好几亿人口的欧洲,这地理位置简直无可替代。
40年前深圳靠着地理优势崛起了,如今西域的地理价值也正在吸引着大量产业资本疯狂投入。”
“什么样的逻辑才会产生10倍大牛股呢?”马修一脸疑惑,提出了疑问。
小马哥耐心解释道:
“我一直在强调要找逻辑,找个股上涨背后的逻辑。”
“到底什么样的逻辑能支持股价持续上涨呢?”马修问道。
“这个,支撑个股中长线上涨的硬逻辑。
第一个当然是政策支持,这包括行业政策和国家政策。
比如说当年新能源车,国家和行业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政策一扶持,新能源车就迎来了几年的长牛行情。
再比如说前两年国产替代这个逻辑,造就了像中软这样的长线牛股。
而且啊,不光政策支持能走出牛股,行业或者政策的限制也能催生牛股。
像当年环保以及煤炭的去产能,这可是最硬的逻辑,没有之一,国家意志是不可替代的。
马修,你对这政策支持催生牛股这块能理解不?”
马修点了点头:“嗯,能理解,政策的力量确实大。那除了政策支持,还有啥逻辑呢?”
小马哥接着说:
“第二个就是并购重组。
像当年的中车,去年的百澳,今年的军工,这里面主要的逻辑就是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了行业地位,改善了业绩,还能跨入热门新赛道或者行业。
马修,你想想,并购重组是不是能让公司各方面都得到提升,从而推动股价上涨?!”
马修思索了一下:“确实,公司变强了,股价自然就有上涨动力。那还有其他逻辑吗?”
小马哥继续说道:
“第三个是产能扩张。一般产能扩张都是伴随着整个行业的上升周期。比如17年到20年的华乐恒生,以及16年到21年的东方永红,伴随着股价上涨的,是一个个新厂区不断在建。
行业上升,产能扩张,公司盈利预期增加,股价也就跟着涨了,这个好理解吧!”
马修表示认同:“嗯,这个不难理解。还有别的逻辑不?”
小马哥说:
“第四个是技术突破或者行业更新换代,这一般也伴随着市场的扩大。
比如说16年从2G手机到4G手机的转换,造就了新为通讯10倍的上涨。
再比如近期的核聚变,我个人觉得这里面也会有实质受益的公司走出10倍行情。
新技术带来新市场,公司业绩自然会提升,股价也就有了上涨的支撑,对吧?”
马修点头:“没错,技术革新对公司发展影响很大。还有其他逻辑吗?”
小马哥接着讲:
“第五个就是涨价,最典型的就是周期性行业。
比如说近期化工涨价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你可以自己去找找相关典型个股。
产品涨价,公司利润增加,股价也就容易上涨,这个好懂吧?”
马修回答:“懂了,那最后一个逻辑呢?”
小马哥说道:
“第六个就是获得大订单。这里的大订单,不只是单纯的一个订单,有可能是持续性的。
比如莫托工程里的水泥,连续几年都用同一家的水泥。
也有可能是某一个产品被市场认可,市场份额持续增长,像港股的泡泡玛特、美股的特斯拉。
具有以上这些逻辑里某一种的公司,我们就说它具有个股蓄势,大概率能走出独立行情,不受大盘或者板块的影响。
而且这些长线逻辑和短线逻辑一样,也有发酵、分歧、逻辑加强和逻辑兑现的过程。
对于这种长线牛股,如果老是盯着分时图或者日K线看,很容易就被甩下车。
就算是10倍牛股,可能你也就只能拿到百分之几十的收益。
这种个股操作适合长期持有,短线可以用波段加点仓的手法降低成本,但底仓一定不要轻易抛弃。
马修,对于这些能催生10倍大牛股的逻辑,你都清楚了吧?”
马修回答:“清楚多了,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看日线的时候,我感觉很多人好像只看到表面,没看到本质和核心。”
小马哥说道:
“没错,今天我们就拿20日线来验证和总结一下。
要记住,20日线有三个核心用法,尤其是最后一点,很多人到现在都没搞懂。”
马修想了想:“我就知道它好像能作为趋势跟踪,股价下跌趋势的时候,它会变成压力。”
小马哥点点头:
“对,20日线作为趋势跟踪是没问题的,在上升趋势中它可以作为支撑,进入下跌趋势后就会变成压力,很多人一看图形就能明白这点。”
“但问题是,怎么找下车点呢?”刘平问道。
“什么时候该下车,这就得注意波浪起伏。
卖点的话,只看5日线,一旦5日线下穿,我们就要先避开。
等它回踩到20日线附近的时候,再去找上车机会。”
小马哥接着说: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还要结合趋势线的共振,然后遵循‘抗二不做三’的原则。”
“就是要结合股价自身的趋势线。比如看这个图形,在使用之前,我们先稍微做一下调整。
接着把均线的参数只留下紫色线的20日线和白色线的5日线,这样盘面看起来就清爽干净,一目了然。
然后结合我刚刚说的趋势线,我已经提前划好了,就是这根黄色直线,很多软件都有自带的划线工具,你自己动手就能找到。
我们看,趋势线把第一次回踩的位置和第二次回踩的位置连成了一条直线,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看清楚整个走势结构。
一波拉升之后,这里是第一次回踩到20日线,接着第二次又回踩到20日线,二次拉起来回踩之后,这里已经是第三次了。”
马修点点头说道:“老大以前跟我们讲,核心点‘抗二不做三’。”
小马最乐意跟人探讨技术方面的是:“嗯,这里的‘二’指的是第一次回踩和第二次回踩,这两次回踩一般问题不大。
但第三次就需要特别注意了,根据我对这种图形上千次的统计,发现第三次之后股价下跌的概率高达80%以上。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提前理清这个思维和逻辑。
当均线和趋势线两条线同时被击穿的时候,脑海里就要有个声音告诉我们,行情可能要下跌了,甚至可能会变成一波下跌趋势。
除了看趋势线和20日线,还有5日线可以作为短线的参考标准。
马修,你看这个图,这是第一次拉伸之后回踩20日线,破5日线的时候,就可以先出来保住这一段的小利润,要把握好5日线和20日线之间的节奏感。
这里是第二次回踩20日线,可以看到20日线被下影线击穿后又再次拉伸上去。
这里是第三次回踩,但是你注意到没,这个地方给出了一个冲高回落的信号,随后就跌破了趋势线,一路往下跌。
这就是‘抗二不做三’的原因,主力往往在这个地方容易挖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