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人类才有希望。即便是有多么的不想承认不愿承认。
但是所有人都不打不承认的是在1950年,这个世界的核心是围绕着白种人的。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也大概是最后一次重装产业大规模转移就发生在冷战期间。
在亚洲,苏联向中国方面转移了大量的重装产业,美国向日本和韩国转移了大量的重装产业。
但是他们之所以转移这些产业,说到底还是因为朝鲜战争。美军需要后勤基地,需要日本人帮他们修战船,修飞机,制造枪支弹药,补充钢铁等等。
苏联也需要中国人在朝鲜战场上遏制住美国人,在朝鲜战争之后直面来自美军在远东的压力。
亚洲人在这个时候是美苏争霸的棋子。
高兴也好,不高兴也好。现在的亚洲无法摆脱这种身份。相比较来说欧洲大陆的核心德国,它的命运比中国和日本好太多了。
虽然是二战战败国,但是作为冷战桥头堡。
苏联和美国为了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的实力和自己主义的正确性。
他们都选择不遗余力的发展德国。
联邦德国得到了来自美国的海量援助,民族德国得到了苏联的全面支援。
美苏两国对德国的支援力度完全不是中国和日本可以比的。
所有的好东西都集中到了德国,德国在战后经济迅速腾飞。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要得益于冷战。
没有冷战,没有东西方对峙。德国在二战后大概率是直接废掉的。
美国会把好东西直接送去德国的商店,在西柏林的电影院里,他们看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时间只比美国本土晚一个星期。
是全世界最快的。美国政府话大量的资金给西柏林给联邦德国修建高速路,修建工厂,提升工人工资和福利待遇。
而苏联对民主德国也做着类似的事情。
德国成为了世界两强的文明示范区,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对方强。
不过民主德国的发展始终是比联邦德国差一步,原因很简单。
那就是苏联没有那么多钱对民主德国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支持。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可是劫掠世界数百年积攒了惊天的财富。
尤其是美国在二战中大发战争财,同时又因为远离战场。所以不仅没有伤筋动骨大伤元气,反而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反观苏联,二战中的核心战场就在苏联。苏联人打光了整整一代年轻人,国运差一点点就被打光。
国家也被打成一片废墟。
战前繁荣的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都变成了残垣断壁。
工厂大量被毁,农庄被纳粹糟蹋的不成样子。苏联经济几乎被破坏殆尽。
战后苏联暴发出了巨大的热情重建了苏联。
但是想要在物质财富上和欧美抗衡?那是不可能的,现在的苏联办不到。
就算是七十年代最鼎盛时期的苏联也办不到。
扎罗多夫作为真理报的主编,也是苏联方面宣传口的大人物。他深刻的意识到,苏联和美国的争霸当中,苏联占据优势的并不是苏联的经济、武器、士兵、原子弹。
而是苏联的意识形态!
真正让西方畏惧的是苏联的意识形态。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工人当家做主」「855工作制」「平等劳动,同工同酬」这些意识形态才是苏联让欧美国家感到恐惧的东西。
是苏联真正强大的武器。
而现在中国将另一个强大的武器送到了扎罗多夫手上了。
《中国印象》虽然表面上看是一部宣传中国的音乐电影,但是透过表面看本质。
扎罗多夫认为这是一部宣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主旋律电影。
一个贫穷衰弱的老大帝国,在红色政权刚刚成立一年的时间里就迸发出这样的艺术成就。
这难道不是社会主义带来的好处吗?
这难道不能证明苏联道路的正确性吗?
扎罗多夫所考量到的这些东西,恰恰是李锐带人剪辑这部音乐混剪作品时就考虑到的。
想要在苏联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阵营播放关于中国形象,为中国建立国际存在感的宣传片,那就不得不考虑意识形态的问题。这年代的电影是逃不脱意识形态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李锐剪辑的这部电影在宣传中国文化的同时,也隐晦的向苏共高层抛了个媚眼。
也幸亏扎罗多夫这样的宣传口领导人接住了这个媚眼,看清了电影的本质。
当扎罗多夫在这件事上拍了板之后,剩下的事情就是走个流程的事情了。
这位三十岁的苏联高层领导人,还是有权力选择让那些文化产品去东德的。
于是在扎罗多夫的授意下,这部《中国印象》很快就被拿去电影厂拷贝。
拷贝成彩色录像带送去东德的电视台。
而东德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