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媒人可以不怕这小寡妇,但陈家她得罪不起,只好放软语气,说道:“三天内,必须将三两银子送上,至于文书,那要看你怎么写了,但凡坏陈家名声的,我是绝不同意的。”
刘媒人的小眼睛偷偷瞥池晓月,透出的精光明明带着一股子狠劲,却被池晓月给逼着没办法,不得不妥协。
三天时间哪能赚到三两银子,池晓月连忙开口至少要半个月,但刘媒人显然没有商量的余地,看样子她这是打算瞒三日再去陈家传信。
村里人看着池晓月,也是议论纷纷,三两银钱相当于庄户家一年的收成了,她三天怎么去筹线,也怪她先前为嘛要接那两匹布。
前身造的孽,池晓月不得不接下,只好应了,毕竟她也没想真的去衙里告官。
此去县城三四十里路,小路又难走,一天一夜才走得到,再说那县衙也不是这么好进的,何况她家儿子只是一个童生。
既然能周旋,池晓月立即朝村里人开口:“既然如此,大家伙的也帮我做个证,免得日后说三道四都怪我头上。”
说完,池晓月就开了院门,她拉着儿子入东屋了。
村里人倒也没有离去,且看这文书要怎么写。
到了东屋,池晓月二话不说开始磨墨,叶九昭以为要自己写,于是在一旁看向母亲,正要问怎么写,就见母亲将宣纸展开,坐在了板凳上。
难不成母亲要自己写?可是母亲不识字呢?
叶九昭一脸震惊的看着,心头很是疑惑。
池晓月此时也没有多想,磨了墨,拿了儿子的毛笔,沾了墨汁就开始写了起来。
池晓月从小练的是瘦金体,一心只想着怎么写文书了,也没有注意,笔墨熟练的写出来,却是将叶九昭给怔住。
好在这个时代的字体也是繁体隶书,与池晓月写的繁体字是一样的,一旁的叶九昭看着纸上写的内容,条理分明,字句清晰,字体更是极为个性,是这孩子见都不曾见过的字体。
另类又个性的瘦金体,单独看挺有些奇怪,可整体一看,却是格外的好看,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瘦却不失其颜骨柳筋,看一眼就移不开眼。
池晓月很快写完文书,细细看了一眼后,再抄录两份,一式三份,她和陈家各一份,刘媒人为中间人再一份。
等墨水干了,这才拿了红印墨就出去了。
叶九昭这才反应过来,也跟着出来。
当池晓月拿出文书时,所有人都认为是她家童生儿子写的,都没有人见外,刘媒人自是识字的,毕竟干这一行也是一辈子了。
不识字容易遭人骗。
看了文书上的内容,写得很中肯,便是池氏与陈家的婚约取消,原因是不合适,池氏认为家中孩子太小要照顾,为了照顾孩子,决定不再改嫁。
至于陈家秀才公,年轻有为,有更好的前程,不适合此时成婚。
就这么说明一下,刘媒人见了,倒也没有说什么,三两银钱的事也在文书中有注明,布料和蜜饯,一并偿还三两银钱,于三日后归还。
若说中间多给了五百文,也不能完全这么算,这刘媒人先前还提过一些鸡蛋,又来过几回送了几块肉,细细碎碎的,池晓月不想跟他们掰扯,也不想留下任何把柄,就一口气三两银钱还得一干二净。
有了这份文书,以后就无人敢乱造谣,她家昭儿还得科举考试,不能落下半句话柄的。
刘媒人也就干脆的在文书上按下了手印,在村里人的见证下,刘媒人这就走了。
村里的妇人走时,有人实在可怜母子俩,不免开口:“这三两银钱,你要怎么还了?”
倒也不是不能还,小说都看过了,赚钱的法子有不少,三天就三天吧,银钱一还,就再与陈家没有任何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