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话版资治通鉴
南京话版资治通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南京话版资治通鉴 > 第28章 五代序幕与末代王朝

第28章 五代序幕与末代王朝

加入书架
书名:
南京话版资治通鉴
作者:
金陵说书人
本章字数:
4948
更新时间:
2025-03-09

《资治通鉴·后梁纪》深度解析:五代序幕与短命王朝的统治困局

后梁(907-923年)是五代十国的开篇政权,由宣武节度使朱温(朱全忠)篡唐而立,终结了李唐289年的统治,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时代。《资治通鉴·后梁纪》以17年短促篇幅,记录了朱温集团的崛起、篡位与覆灭,揭示了军阀政治下权力更迭的残酷逻辑与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本文结合《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五代会要》等史料,解析后梁政权如何承袭唐末藩镇遗毒,又为何迅速崩溃,为理解五代乱局提供关键视角。

目录

1. 朱温篡唐:从草莽枭雄到开国君主

2. 后梁政局:军事扩张与内政失控的双重困境

3. 梁晋争霸:河东李氏集团的致命威胁

4. 民生凋敝:赋税苛政与黄河水患的恶性循环

5. 文化衰微:礼崩乐坏与士人阶层的边缘化

6. 后梁覆灭:内乱频发与末帝自焚的悲剧终章

7. 历史评价:正统性争议与五代政权更迭的范式

第一章 朱温篡唐:从草莽枭雄到开国君主

一、朱温的崛起路径

1. 黄巢旧部到唐廷节度使:

- 朱温早年参加黄巢起义,因善战升任同州防御使,882年叛降唐廷,被赐名“全忠”,授宣武节度使(治汴州)。

- 以汴州为基地,剿灭秦宗权、时溥等割据势力,控制河南、山东,成为中原最强藩镇。

2. 挟天子以令诸侯:

- 903年诛宦官集团,控制唐昭宗,迁都洛阳;904年弑昭宗,立哀帝,次年逼其禅位,建后梁(907年),改元开平。

二、后梁建国的合法性危机

1. 篡位手段与舆论反噬:

- 朱温杀唐宗室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引发士族痛斥(河东李克用、凤翔李茂贞仍用唐天祐年号)。

- 南方诸镇(吴越、闽、楚)名义奉梁为正朔,实则自立;蜀王王建首接称帝,建前蜀。

2. 制度延续与变革:

- 沿用唐三省六部制,但枢密院权力扩大(敬翔任崇政院使);

- 军队以“厅子都”“银枪效节军”为核心,依赖义子、亲兵维系忠诚。

第二章 后梁政局:军事扩张与内政失控的双重困境

一、对外战争的消耗

1. 梁晋争霸的拉锯战:

- 908年柏乡之战:李存勖以沙陀骑兵大破梁军,斩首2万,梁将王景仁溃逃;

- 916年胡柳陂之战:梁军一度占优,但因朱友谦叛变导致溃败,丧失河北控制权。

2. 对岐、吴的边疆冲突:

- 与凤翔李茂贞争夺关中,多次围攻凤翔未果;

- 吴国杨行密以水军封锁淮河,阻断后梁南下通道。

二、内政腐败与权力倾轧

1. 朱温晚年乱象:

- 荒淫残暴,强纳儿媳(“诸子妇皆入侍”),引发诸子内斗;

- 912年朱温欲传位养子朱友文,亲生子朱友珪发动政变弑父夺权。

2. 朱友贞时代的衰颓:

- 913年朱友贞联合禁军诛杀朱友珪,但无力整顿朝政;

- 赋税苛重:每亩加征“农器钱”,盐税占财政收入60%,民谣叹“一日不食,两日程粮”。

第三章 梁晋争霸:河东李氏集团的致命威胁

一、李克用父子的战略反击

1. 沙陀骑兵的军事优势:

- 李存勖继承河东节度使后,改革军制,组建“横冲都”“铁林军”精锐;

- 利用骑兵机动性,在河北平原对梁军实施穿插作战。

2. 关键战役与领土蚕食:

- 917年幽州之战:李存勖救援刘守光,击溃梁军5万,控制幽燕;

- 919年德胜渡之战:晋军筑南北城控黄河渡口,切断梁军补给线。

二、后梁的战略失误

1. 忽视河北防御:

- 朱温晚年专注洛阳享乐,未在滹沱河、漳水设防,使晋军轻易渡河南下;

- 梁将杨师厚死后,魏博镇叛乱降晋(921年),河北门户洞开。

2. 内耗削弱战力:

- 朱友贞猜忌宿将(刘鄩、王彦章),频繁更换统帅;

- 923年王彦章仅率五千兵守郓州,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斩首。

第西章 民生凋敝:赋税苛政与黄河水患的恶性循环

一、经济崩溃的社会根源

1. 苛捐杂税与土地兼并:

- 后梁延续唐末“两税法”,但加征“雀鼠耗”“省陌钱”(每贯钱扣除20文);

- 贵族强占民田为“皇庄”,汴州周边“十室九空,饿殍载道”。

2. 黄河水患与治理失效:

- 908年酸枣决口,淹没曹、濮二州,朝廷无力赈灾,流民聚为盗匪;

- 923年段凝为阻晋军,掘黄河堤淹滑州,导致数十万人丧生。

二、社会秩序的瓦解

1. 民变与兵变的交织:

- 915年陈州农民王琼起义,聚众万人;

- 918年禁军因欠饷哗变,火烧开封城门。

2. 士族南迁与文化断层:

- 中原士人避乱投奔吴、蜀(如韦庄入蜀、韩熙载奔南唐);

- 科举几近停滞,开平至龙德年间仅录取进士18人。

第五章 后梁覆灭:内乱频发与末帝自焚的悲剧终章

一、李存勖的致命一击

1. 奇袭汴州与后梁崩溃:

- 923年李存勖趁梁军主力守黄河,率精兵从杨刘渡河,首捣汴州;

- 朱友贞众叛亲离,命皇甫麟弑己,后梁灭亡。

2. 后梁宗室的结局:

- 李存勖诛杀朱温子孙,仅朱友谦(己叛梁附晋)一脉幸存;

- 后妃、公主没入掖庭,汴州宫殿被焚毁。

二、短命王朝的历史教训

1. 军事优先与政治短视:

- 朱温迷信武力征服,忽视制度建设,未能重建官僚体系与士族支持;

- 权力继承无序,两次政变(912年、913年)严重削弱统治根基。

2. 民心丧失与正统性缺位:

- 后梁被斥为“伪梁”,欧阳修《新五代史》以“篡逆”定调;

- 对比后唐以“复兴唐室”为旗号,后梁始终缺乏政治号召力。

---

结语:五代乱世的序幕与权力更迭的范式

后梁的兴亡浓缩了五代政权的典型特征:军阀篡位、短命而终、民生困苦、文化衰微。朱温虽以武力终结唐朝,却未能解决藩镇割据与财政危机,反将中原拖入更深的战乱。《资治通鉴》对后梁的书写,不仅记录了一个王朝的崩溃,更揭示了乱世中权力游戏的本质——暴力取代法统,野心压倒秩序。后梁的教训警示后人:若无制度重建与社会整合,任何军事强权终将沦为历史尘埃。其17年国祚,恰是五代十国“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残酷缩影。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