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时间紧接着第 139 章之后。)
埃德蒙将德科遗落的威尔士王冠交予卢埃林。这承载着荣耀与沧桑的王冠,不像往昔那样被庄重地置于威尔士国王头顶,而是被卢埃林精心用锦布包起,收进了木盒。
与此同时,随着那份涉及矿产资源、港口工厂与资金材料交换的协议达成,再加上兰开斯特公国开始在威尔士派遣驻军。威尔士王国实际上己经名存实亡,彻底与兰开斯特公国捆绑在同一条船上 。
不过,这对威尔士来说并非全然是坏事。在协议签订的初期,兰开斯特公国提供的资金如同汩汩清泉般不断流入威尔士干涸的经济领域。同时,大量崭新的建筑材料也陆陆续续地运到这片土地,给这片饱经战火的地方带来了重建的希望。
在卡迪夫,曾遭战火蹂躏的码头开启了紧锣密鼓的修缮与扩建工程。工人们日夜奋战,借助兰开斯特公国提供的石料与木材,搭建起崭新的栈桥与仓库。
随着时光流转,港口重焕生机,日益繁荣,商船往来越发频繁。它们宛如勤劳的使者,满载着威尔士盛产的羊毛、皮革等特色物产,扬帆驶向欧洲各地。归来时,又从各国带回各类稀缺商品与先进技术,为威尔士注入新的活力,带来发展的契机。
在矿产方面,工业革命的浪潮在兰开斯特公国不断推进,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新技术。而兰开斯特公国又借助这些前沿技术,对威尔士的矿产采集方式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改造。
以布莱纳文为例,此前这里的开采方式极为简陋粗放。矿工们主要依靠人力,挥动着简陋的铁镐和铁铲挖掘矿石,运输矿石也大多依靠肩挑背扛,或者使用简易的木质推车,效率极低。
然而,在兰开斯特公国介入之后,局面开始发生改变。公国为这座铁矿引入了一系列基于蒸汽动力的先进机械设备。其中有蒸汽驱动的掘进机,它那强劲的机械臂能够快速有力地凿开矿石,与人力挖掘相比,效率成倍提升。同时,公国还为矿场铺设了轨道式蒸汽运输车,这种运输车沿着铺设好的铁轨在矿区中来回穿梭,可以加快转运矿石的效率。
随着这些新设备的不断投入,为布莱纳文铁矿注入了强大活力。而在完成设备的安装并投入使用后,矿石的产量实现了飞跃式增长。
然而,这种看似互利共赢的局面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威尔士商人逐渐意识到,他们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兰开斯特公国的资金与技术,发展方向只能跟着公国的投资方向走。久而久之,本国工业结构愈发单一,最后在经济上只能完全依附于公国。
除此之外,无论是在矿产还是港口运营方面,都是以兰开斯特公国的公司占据主导地位。威尔士的本地商人虽然能从中获取利益分成,但所得资金也仅仅能够维持盈利,不足以实现自身规模的扩大。
虽然有部分的有识之士将他们的观点告诉给卢埃林,可卢埃林对此也深感无奈。经历了两次战争过后的威尔士王国一穷二白,如果没有公国的援助,那他们就只能回归原始社会过苦日子。这样看来,还不如跟着公国走,至少他们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比啥都没有强。
就算是瘸子,那他们也有一条腿是大长腿。
在文化领域,威尔士的传统习俗与语言同样遭受了冲击。随着兰开斯特公国势力不断深入,他们有意推动英格兰文化与语言在威尔士的渗透。
在学校里,越来越多课程开始采用英语教学,威尔士语的传承因此陷入困境。古老的威尔士吟游诗人传统,因年轻一代传承者的匮乏,也渐渐走向衰落。 不过,威尔士人并未对此坐视不管,各地纷纷涌现出文化团体。他们在乡村举办传统诗歌吟唱比赛,在城市剧院上演以威尔士语演绎的历史剧,试图借此唤起民众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重视。
所幸,公国并未反对这种情况。亚瑟在写给卢埃林的书信中更是明确提到,他深知威尔士人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公国的目标仅仅是让威尔士地区的民众都能掌握英语。对于威尔士选择保留自身独特文化这一点,他同样持支持态度。
政治层面,尽管威尔士王国名义上依然存在,但实际上权力都被兰开斯特公国所掌控。卢埃林身为现任国王,虽然卢埃林暂时允许他全权处理威尔士的事务。但如果按照程序来说,卢埃林作出的各类决策都会受到公国的制约。
尽管仍有部分威尔士人不断怂恿卢埃林争取独立,但他心里清楚,历经两次战争的沉重打击,威尔士己没有独自发展的能力。曾经那威尔士独立而强大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逐渐被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忧虑所取代。
他现在一心只想着,要借助兰开斯特公国的力量,让威尔士重新焕发生机,让每一个威尔士人都能过上富足安稳的日子。
因此,为了推动威尔士更好地发展,卢埃林主动强化与兰开斯特公国的沟通协作。他频繁地派遣使者前往公国,就经济建设、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的事务展开商讨,积极探寻对威尔士更为有利的合作模式。
“我知道,最早的梅林曾经做出过预言,他说红龙终将会战胜白龙。不过,我们现在选择臣服的对象是兰开斯特家族,而非金雀花家族。这样看来,我们也并没有背叛预言,不是吗?”
卢埃林如此诡辩道。
红龙(威尔士人)
白龙(撒克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