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上,房屋和院子整理完毕,虽仍显破旧,却明显焕然一新。
孩子们穿上了干净的衣服看着整洁的房子,感受到今天特别地幸福,感谢遇到苏阳。
随后,苏阳让大家围拢过来宣布未来的安排。
孩子们都非常认真听话,纷纷表示愿意跟着苏阳做事,并承诺学习拳脚功夫以保护自己,强健体魄。
苏阳吩咐孩子们早早休息,并让二狗次日随他一起去找点活干。
第二天一大早,苏阳去拜访了师傅说明昨天的事情。
老爷子闻言表示赞同:“既然你打算照顾那些孩子就去做吧,但要量力而行。”
师傅忧虑的其实是钱和粮食的问题。
作为一个十岁的孩子,确实不太容易养活这样一帮孩子,但他支持苏阳去做。
“师父,您别担心。
我会想办法让他们不至于无所事事,找些事情做,让他们可以自力更生。”
“这就对了。
你一向很有主意,如果遇到困难缺钱的话,就来找为师吧。”
看得出来,老爷子不仅仅把苏阳当做了特殊的人,甚至将他当作了自己的亲生子一般关怀。
从师父的院子里出来之后,他又去豆子哥那里探望了一圈,发现不在,便离开了。
随后找到了二狗,带着他在街上寻找机会。
但是在这个西九城内,要想找到适合这些孩子们的工作并不容易。
西处走访后最终还是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回来的路上,苏阳问二狗:“附近有没有经常看到那些靠流浪乞讨过日子的小孩,不要那些经验丰富混得很开的人。”
二狗考虑片刻回答道:“街头流浪的孩子挺多,要么拜在一些佛爷门下,要么跟着某些不良少年混日子,大多都走歪路了。”
“我们也曾为了地盘和他们打过一架呢。”
苏阳听了也是陷入深思。
说真的,要是想单纯养着二狗这批孩子倒不是不可能。
毕竟自己手中有系统礼包里的大黄鱼、小黄鱼之类的,维持一段时间没问题。
最初是想要派孩子们到街上去打听各种消息。
最好能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即使达不到这个目标,至少了解一下城里各个势力的情况及哪些人家有钱也是好的。
只是近期恐怕实现不了。
毕竟昨天才吃了两顿饱饭,大家还都是面黄肌瘦的模样。
当务之急是得让这群孩子吃饱肚子。
再教些拳脚上的本领,也好有个保护自己的本事。
当苏阳和二狗回到院子时,孩子们己经在那等着了。
苏阳笑着朝大家招呼:“从今天起,我来教你们拳脚方面的功夫。”
接着开始在院中演练一遍了基本的招式,又展示了一套枪法。
那些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生怕错过一个动作。
相较之下,二狗作为年龄较大的,对事物的认知更多一些,不禁有些怀疑起来。
从小生活在西九城的二狗见过各种练武之人,其中不少还是真有本事的,因此对武艺有了一定的见识。
在他眼里,苏阳展示出的武功跟以往见过的完全不一样。
等到苏阳展示结束,二狗开口问道:“阳哥,您的这些武功怎么和别人的那么不同,就像……”
可是他又不知道怎么描述清楚。
“是不是觉得全是狠招?”
二狗点点头说:“没错,虽然看似简单,但每招每式都极为迅猛刚烈,并且不失灵活巧妙。”
这倒是让苏阳有点惊讶,没想到他能达到这种认识水平。
难道真的是个百年难遇的练武天才?
看看其他小孩,大多一脸疑惑不解的样子。
于是,苏阳又给其他人解释道:“先前演示的拳脚招数以及枪法,暂时不用学会,只是为了给你们熟悉招式的样子。”
“现在,先学习基础的东西吧——扎马步。”
于是开始教学起来。
果然教导二狗时,能感受到他的领悟速度特别快。
这让苏阳眼神闪动,心里想着或许真碰到个罕见的练武奇才。
但也没太着急,打算循序渐进,同时试试他的心性如何。
当一众孩子在练扎马步的时候,苏阳回到屋里思索以后该怎么做。
既然要照顾好这批孩子,就不能任由他们虚度光阴。
不必期望他们做出什么惊人的成就,但也得教会他们谋生的能力。
哎呀!怎么就有了老父亲这样的心理状态?
这可能是前世当了一段时间支教老师影响的结果。
不再胡思乱想往后的事,先专注于眼下的实际。
到底做什么营生合适呢?
一会儿之后,苏阳似乎想到了办法,可以搞同城跑腿的业务,再加上兼职送外卖。
这一想法让苏阳脑中灵光一闪。
同城跑腿确实很有前景,像传个信、帮忙买点药之类,总能让大家有口饭吃吧?
再加上送餐服务怎么样?
完全可以接酒楼餐厅的外卖单,比如一些人家想在店里消费又不想出门,这就是个生意机会啊。
若能争取到那些大型饭馆的合作,那生活安稳富足绝不成问题。
当然,这其中会涉及到不少复杂的问题需要处理,如西九城形形色色的人物。
仅就底层社会而言,那些所谓的佛爷、混混,终究还是要靠“以理服人”
来立身。
与此同时,还能借此编织出一张遍及西九城的关系网,在谋求生计的同时打探各种风吹草动,或许还能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思虑己定,苏阳唤了一声外面的人:“二狗!”
“怎么了,阳哥?”
二狗闻声而至。
“今天训练先到这里,你去把附近各个胡同里流浪的孩子找来,就说我给他们准备了一个营生。”
苏阳说完又补充道,“对了,那些深陷泥潭的老油条就别理会了。”
二狗郑重地点点头,转身离开去安排了。
约莫一两个时辰后,院外传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
很快,二狗带着十几个孩子走进院子。
乍一眼看去,这群孩子大致分为三拨:
第一拨有五个孩子,其中带头的是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女,她是院子里所有孩子中年纪最大的,在那个时代几乎都能算半个成年人了。
他们的衣服虽旧,但很整洁,而且比其他孩子穿着暖和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