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关云长,重生水浒砍宋江
武圣关云长,重生水浒砍宋江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武圣关云长,重生水浒砍宋江 > 第30章 同途论道心存异 暂聚惜别意难平

第30章 同途论道心存异 暂聚惜别意难平

加入书架
书名:
武圣关云长,重生水浒砍宋江
作者:
不隐形的鸡翅膀子
本章字数:
6418
更新时间:
2025-04-30

诗曰:

古庙惜别意彷徨,重诺同行话短长。

报国愚忠心未死,匡时济世志初张。

歧途终有分离日,知己常存挂念肠。

且看青州风云起,赤心能否遇贤良。

话说关羽与杨志在那破败古寺之中,因一场风雨而遇,一番倾谈,彼此引为知己。杨志虽感关羽高义,赠金相助,又听其剖析时弊,言语慷慨,心中颇为触动,但终究放不下东京之念,意欲前往变卖祖传宝刀,打点关节,以图恢复官职,光耀门楣。当下雨势渐歇,便起身向关羽拱手作别。

关羽见他去意己决,本欲不再强留,然望着杨志那虽强作振奋却难掩落寞萧索的背影,心中终是不忍。想这杨志乃将门之后,空有一身好武艺,却落得如此田地,此去东京,前途未卜,奸臣当道,虎狼环伺,只怕是凶多吉少。他关羽生平最重英雄,岂能坐视这等好汉孤身蹈险?

思及此,关羽快步赶上两步,沉声道:“杨兄且慢!”

杨志闻声止步,回身诧异道:“关兄还有何吩咐?”

关羽走到他身前,面容肃正,抚髯言道:“杨兄,非是关某强留,实是为你着想。东京汴梁乃是非之地,龙潭虎穴,以你现今处境,孤身前往,不说能否达成所愿,只怕自身安危亦难保障。况且,”他略一沉吟,“从此地往东去,无论取道何方,前段路程你我尚算同路。何不与我等结伴同行一段?待至前方岔路口,再作分别不迟。这一路上,也好相互有个照应,共御宵小之辈。杨兄以为如何?”

杨志听得关羽此言,句句在理,皆是出于诚心关切,心中不禁又是一暖。他原本急于赶路,又自觉受了关羽厚赠,不好再叨扰。但转念一想,自己如今身无长物,虽有武艺傍身,但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若真遇上歹人或官府盘查,独自一人确是势单力薄。眼前这关羽一行人,个个精壮,为首的关羽更是气度威严,武艺深不可测,与他们同行一段,安全上自是大有保障。且与关羽倾谈,只觉其见识非凡,胸有丘壑,能多相处片刻,聆听其高见,亦是幸事。

他犹豫片刻,见关羽目光灼灼,满含真诚,终是点了点头,抱拳道:“既蒙关兄如此看重,杨志岂敢再推辞?便依关兄所言,叨扰同行一段。待至前方岔路,再行拜别。”

关羽闻言大喜,朗声笑道:“如此甚好!杨兄快人快语,真豪杰也!请!”

当下,关羽命王信等人收拾停当,牵出马匹。杨志虽无坐骑,但脚力健硕,行走如飞,倒也不虞落后。一行人出了破庙,踏着雨后泥泞的山路,重新上路。因添了杨志同行,众人精神更添几分。

关羽与杨志并辔而行,一路边走边谈。有了同行之谊,二人说话便更无顾忌。

杨志先开口叹道:“关兄,想我杨家世代忠良,祖上杨令公为国尽忠,何等荣耀!我杨志虽不才,也自幼熟读兵书,苦练武艺,只望能上阵杀敌,报效国家,博个封妻荫子,不坠祖宗威名。谁曾想,如今却落得这般田地!空负了一身本事,报国无门啊!”他言语中充满了不甘与愤懑。

关羽听了,微微颔首,接口道:“杨兄之心,关某深知。大丈夫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本是正途。然则,亦需看清所事之主,所处之时。当今朝廷,圣上虽有尧舜之姿,却被蔡京、童贯、高俅之流蒙蔽圣听,把持朝政。此辈结党营私,妒贤嫉能,搜刮民脂,荼毒百姓。忠良之士,或遭排挤,或被陷害,欲为国效力而不可得。杨兄你看,那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何等英雄人物,只因得罪了高俅那厮,便被罗织罪名,刺配沧州,险些丧命于途!似这等朝廷,似这等奸臣,杨兄纵然回得去,又能有何作为?只怕是明珠暗投,甚至反受其害啊!”

他这番话语重心长,既点明了朝政的黑暗,也隐晦地劝诫杨志莫要执迷不悟。

杨志听得默然。林冲之事,他亦有所耳闻,心中也曾为之不平。关羽所言,句句属实,他又何尝不知?只是……他长叹一声:“关兄所言极是。只是,杨某深受国家厚恩,祖宗基业皆赖朝廷。如今虽遭挫折,若就此舍弃,岂非不忠不孝?况且,天下之大,舍了这官身,又能何往?江湖草莽,虽有豪杰,终究难成大器。若能侥幸官复原职,忍辱负重,或许尚有为国锄奸之日。”

关羽闻言,心中暗叹杨志忠义有余,却也迂腐固执,未能看透时局。他正色道:“杨兄此言差矣!所谓忠义,乃是忠于国家社稷,义于黎民百姓,而非愚忠于某一人,更非效忠于祸国殃民之奸贼!如今奸臣当道,国事日非,民不聊生。我辈武人,若只知固守所谓‘官身’,依附于腐朽朝廷,与助纣为虐何异?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当行该行之事!朝廷不仁,我等便替天行道!江湖之中,亦有真英雄,真豪杰!便如那野猪林救下林教头的莽和尚,此等义举,岂不比在朝中蝇营狗苟、仰人鼻息要痛快百倍?”

他越说越是激昂,声音不自觉地提高,带着一股凛然正气,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叱咤风云的汉末沙场。那股久违的霸气与威压,让旁边的王信等亲随都心头一凛,暗自敬畏。

杨志也被关羽这番话震动,他从未听过如此“离经叛道”却又似乎蕴含着某种深刻道理的言论。他怔怔地看着关羽,只见他面如重枣,长髯飘飘,凤眼圆睁,不怒自威,确有睥睨天下之雄姿。他心中不禁思忖:“这位关兄,究竟是何来历?竟有如此见识与气魄!”

但他终究是杨家将之后,深受传统忠君思想的熏染,一时间难以完全接受关羽的观点。他沉吟道:“关兄之言,振聋发聩。然则,替天行道,谈何容易?无名无份,聚众起事,便是‘贼寇’,为朝廷所不容,为世人所唾弃。纵有豪情壮志,恐亦难逃覆灭之运。杨某……杨某还是想循正途,若此番东京之行,能得机缘,拨乱反正,岂不更佳?”

关勝见他仍是执着,知其心意难改,亦不再强劝。他放缓了语气,说道:“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杨兄既有此心,关某亦当尊重。只是,关某还是要提醒一句,如今朝中形势险恶,杨兄此去,万事须得小心谨慎,见机行事。切莫逞一时之勇,误了自家性命。”

杨志感激道:“多谢关兄提点,杨志铭记在心。”

二人一路谈论,虽在最终出路上看法相左,一个仍望体制内寻求出路,一个则己对朝廷彻底失望,欲另寻他途。但彼此坦诚相待,皆知对方肺腑之言,非但未生嫌隙,反而更增敬重。杨志敬佩关羽的英雄气概与超卓见识,关羽则欣赏杨志的武艺精熟与忠义之心,亦理解他背负家族荣耀的沉重。

行了约莫两日,前方出现一个三岔路口。一条路蜿蜒向东,通往京畿方向;另一条则折向东北,正是去往青州地界。

关羽勒住马缰,对杨志道:“杨兄,此地一别,你我便要各奔前程了。”

杨志驻足,望着眼前分岔的道路,又看了看关羽,脸上露出复杂的神色。这两日同行,与关羽朝夕相处,听其言论,观其行事,受益匪浅。此刻真要分别,竟生出几分不舍。

他深吸一口气,对着关羽深深一揖:“关兄,这两日承蒙照拂,聆听教诲,杨志感激不尽!此番恩情,没齿难忘!前路保重,后会有期!”

关羽翻身下马,扶起杨志,郑重道:“杨兄亦多保重!东京路远,人心险恶,万望珍重!若他日京中事不可为,莫忘了青州尚有关某在此恭候!”

杨志重重点头:“关兄放心!若东京不成,杨志定来青州投奔兄长!”

二人西目相对,英雄惜英雄,一切尽在不言中。

杨志再次抱拳,转身大步流星,朝着通往东京的道路,头也不回地去了。其背影虽仍显落魄,却也带着一份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决绝。

关羽立马于岔路口,目送杨志的身影消失在远方的烟尘之中,良久,方才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他知道,杨志此去,只怕希望渺茫。那东京汴梁,对此时的杨志而言,无异于刀山火海。

“哥哥,我等也该启程了。”王信在一旁提醒道。

关羽收回目光,脸上恢复了惯有的沉稳与坚毅。他翻身上马,长髯一拂,手中马鞭指向东北方向,沉声道:“走!去青州!关某倒要看看,那二龙山、桃花山、清风山,是否真有能与关某共聚大义的真好汉!”

一声令下,十数骑卷起烟尘,朝着青州方向疾驰而去。前路漫漫,未知吉凶,然关羽心中,却己燃起熊熊烈火,只待风云际会,便要席卷这浑浊的世道!

正是:

歧路相逢又相别,丈夫何必怨离愁。

东京难遂英雄志,青州或藏卧虎虬。

且行且看风云变,赤胆忠心誓不休。

他年聚义龙虎会,共将社稷整从头。

欲知关羽一行前往青州,途中又会经历何等变故?能否顺利抵达二龙山?且听下回分解。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