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永续”平台的成功上线,让明心布庄彻底成为连接古今、跨越虚实的文化枢纽。然而,在全球用户沉浸于文化共创的热潮时,一场关于“数字文明归属权”的风暴正在酝酿。某天,一份国际诉讼文件被递交至明心总部——某科技巨头指控明心平台上的部分AI生成内容侵犯其算法专利,要求下架百万件用户创作作品并索赔天价赔偿金。
议事堂内,全息投影上不断滚动着争议作品的对比数据,气氛凝重如铅。阿砚调出技术架构图,声音中带着怒意:“这些作品的创作基于我们自主研发的文化基因编辑系统,与他们的算法根本没有关联!”但林安却神色忧虑:“对方在国际诉讼领域经验丰富,且拥有庞大的舆论引导资源,这场官司不好打。”
圆圆指尖轻叩桌面,目光扫过团队成员:“我们不仅要打赢官司,更要借此机会确立数字文化创作的新规则。”她迅速组建了由法律专家、技术骨干和文化学者构成的“文明抗辩团”,同时在平台发起“创作自由”全球联署活动。短短三天,超过五千万用户签名支持,其中不乏各国文化界泰斗录制视频声援。
在法庭辩论环节,圆圆亲自出庭。她向陪审团展示了平台用户的创作过程——一位非洲少年用部落图腾与中国书法结合,创造出动态祈福纹样;一位老年教师将敦煌飞天与蒸汽朋克元素融合,设计出科幻风格的数字壁画。“这些作品的核心是人类的文化灵感,而非冰冷的算法。”她的声音响彻法庭,“如果连文化创作都要被专利垄断,那才是对文明的真正亵渎。”
这场持续半年的诉讼最终以明心胜诉告终,国际法院还借此机会出台了《数字文化创作权益公约》,明确了文化元素再创作的合法性与边界。胜诉当日,全球各地的明心用户自发组织“数字篝火晚会”,在元宇宙中用各自的文化符号编织出璀璨的虚拟烟火。
但危机并未就此结束。随着文明数字化进程加速,部分实体文化场所陷入生存困境。日本的百年染坊、意大利的手工皮具工坊纷纷传来经营不善的消息。圆圆意识到,数字世界的繁荣不能以现实文化生态的衰退为代价。她果断启动“虚实共生2.0计划”,提出“每一份数字创作,都反哺一处实体文明”的理念。
明心联合全球金融机构,为传统手工艺者提供“文化信贷”,用户在平台每完成一笔数字作品交易,都会按比例抽成注入实体文化保护基金。同时,阿砚的团队开发出“AR导览手套”,游客戴上手套触摸实体文物或传统工坊器具,就能触发沉浸式数字解说与创作体验。在苏州的丝绸博物馆,游客通过手套能“看见”古代织女的劳作场景,还能亲手设计虚拟丝绸纹样并下单制作成实物。
这一创新模式迅速激活了全球实体文化产业。法国的香水工坊推出“数字调香”互动体验,消费者在元宇宙中调配虚拟香水,现实中就能收到定制产品;印度的蓝染村通过首播展示传统工艺,吸引全球设计师远程合作。数据显示,计划推行一年后,合作的实体文化场所营收平均增长240%,新增就业岗位超百万个。
与此同时,明心内部也在进行一场“文化觉醒”运动。所有员工都需参与“文明沉浸计划”,每年必须选择一个濒危文化项目,深度参与传承工作。苏棠主动申请前往南美洲学习古老的结绳记事,三个月后带回的灵感,催生出平台的“文明密码”解谜游戏,让用户在闯关过程中学习冷门文化知识。
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明心的“虚实共生”模式列为全球文化复兴典范时,圆圆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来自全球127个文化社群共同编织的“文明共振毯”,每一针每一线都代表着不同文化的独特语言。
深夜,扬州老槐树下,圆圆翻开最新的《文明织网发展日志》,写道:“数字与实体、过去与未来,从来不是对立的两极。当商业智慧化作文明的催化剂,当技术创新成为文化的共振器,我们终将明白:真正的文明传承,是让每一种声音都能在时代的交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旋律。而明心的使命,就是永远做那个守护共鸣、创造回响的人。”
微风拂过,老槐树沙沙作响,远处明心布庄的智能幕墙投射出全球文化符号交织的光影,如同永不落幕的文明庆典。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