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各奔东西
“所以,我来找你来了。”
边宁转脸看着她:“遇到合适的演员不容易,能认认真真的拍出一部让我满意的戏也很不容易。
我们练习了那么长时间,吃了那么多的苦,排出来的戏不该只在大
剧院里就演那么一回。”
她要集齐那出样板戏的所有演员,带着他们到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出。
让他们的样板戏深入到基层,能走到各处,走进千家万户,演到人尽皆知。
还真的让胡辛铭给说中了。连说的话都八九不离十,可见也是相当的了解了。
“你愿意回到这个集体来吗?”
邓青宁一脸认真的看着她:“当然愿意。”
她一个没有任何芭蕾舞基础的,为了拍白毛女,为了练基本功,脚指头都练变形了。
她付出的,不比边宁少。
虽然她没有边宁心目中的不甘,能在大剧院演出,见到大领导,得到他老人家的亲自嘉奖已经算是彻底的圆梦。
但是有机会重新站在舞台上,有机会给更多的人演绎他们所排出来的戏,她当然是愿意的。
“那就回去收拾收拾,跟我一起走吧。”
邓青宁犹豫了一瞬:“如果时间不是很紧迫的话,我还是想把今天的工上完,然后明天要去一趟县城,去看一个人,跟他好好道个别。”
她不能什么都不交代,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走了吧。
边宁微微蹙眉,到底还是答应了她的要求。
“手续我会让人给你办好的,我没法在这边耽误,暂时先回地区那边,还有工作要完成。
可以等你两天,到时候你到地区区委大院,报我的名字就好。”
邓青宁目送她离开,时随后默不作声的重新挑起担子回了自己工位,继续跟着大家一起运送泥巴。
一直到下午收工往回走的时候崔永成问她:“邓青宁,下午那会来找你的,是你什么人啊?”
“是我之前在团里的老师。”
“啊?不是说胡辛铭同志原来就是你的老师吗?”
“也没说只能有一个老师啊。”
“是专门来看你的吗?”
邓青宁还没回答,江成安替她答了:“边主任,是来接你回去的吧?”毕竟,邓青宁是边宁亲自挑选的。
这话说的,一起的那几个人都看着她。
邓青宁嗯了一声:“是啊,明天我就要走了。”
江成安笑道:“恭喜啊!我就知道,胡辛铭走了,唐红筝也走了,你不可能在这里待很久的。”这下好了,原本是四个人,最后就只留下他一个人。
光杆司令一个了呀。
这也不能说其他人不够义气。
机会这种东西可遇而不可求,有了自然就得紧紧抓住。
下乡是大势所趋,不得不来。
来了之后有机会再回去,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我觉得,你应该也快了。”江成安也是一个挺优秀的人,这样的人只要有机会就会顺风而起。
无论在哪里都能活的很好。
江成安就笑嘻嘻:“那就借你吉言了。”
至于崔永成就郁闷了。
胡辛铭走了,他想着近水楼台总能先得月。
他在跟前陪着看着,温水煮青蛙一样总能熬到水到渠成,熬到有勇气表白的时候。
结果这还没开始呢,计划又落空了。
他这个感情里怎么就这么波折?
追求一个姑娘怎么就这么难呢?
“三黑子要是知道你也要走了,怕是真的要哭鼻子了。”这下估计是没有人能哄得住了。说再多也架不住一个又一个的都离开啊。
“那可不一定,也不是头一回了,他也应该明白人这一生就是聚聚散散,没有谁会一直在原地,想要同路那就得一直奋力的追赶。”
“那你走了胡辛铭怎么办?”
“我打算明天去县城去看看他,然后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努力。”距离和时间从来都是很考验人的东西。会悄无声息的将自以为很浓郁的感情一点点的削弱淡化。
在情感的道路上,这两样向来都是很可怕的东西。
就看他们之间能不能经得起考验了。
邓青宁从公社走的时候,那边的供销社已经关门了,她想买点东西来着,但是时间不凑巧就没办法了。
这一路上她都在想,要给三黑子他们姐弟三个人留下点什么。
这姐弟几个跟他们是走的最近,相处的时间最多的。
到底还是有点感情的。
虽然没有花钱买到新的,但是等到住的地方,邓青宁已经想好了给他们送什么了。
崔永成蔫巴巴的跟刘社会两个人在那里准备晚饭。
刘社会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要不然吃了饭去跟她说。”
“啊?说,要怎么说啊?她都要走了。如果一直留在这里我或许还有点信心去努力一下。
但是她回到首都,我们之间的距离就像是高山和溪流,,一个已经到了山尖上,一个还在山根下,怎么说呢?
显得多冒昧啊。”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说的大概就是他这种了吧。
以前真的是没有看清楚现实,头脑发热。
人家以后有大好的前程,他要是没有合适的机会,怕是要在这里留一辈子,种一辈子的地了。
根本就不会再是同一路的人了。
“那总归是你喜欢了一场。”哪怕是空欢喜一场,自己一厢情愿,也是喜欢过了:“就算是知道,也该有个结果。”
崔永成摇头:“不了吧,都要走了,就不给她添堵了。
怪丢人的。”喜欢不喜欢是他的事情。
他自己都这样决定了,刘社会还能说什么呢?
“也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你不去说算了,我回头肯定要去跟她说两句。
不管怎么样,咱们也算是在这里共同生活过,并肩战斗过,如果可以,还是不要断了联系,多个朋友多条路,不会有坏处的。”
说真的,别人他不知道,就他自己这种原来在家里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没干过活的人,到这里来要不是邓青宁他们几个激励着,根本不可能有现在这个样子。
比起其他队上的那些知识青年好不到哪里去。
尤其是修水库,两个女同志给了他们莫大的鼓励,让他们咬牙一路坚持到现在。
一个接一个的都走了,他们在这里要待多久,这会儿谁都不知道。
有没有机会离开不知道。
但不管怎么样,都是各奔东西了。
哪怕以后他在这里种一辈子的地呢,人家前途无量走的老远老远。
他们也曾是战友,是朋友。
想起来,也会感觉与有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