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沈氏合上那本从沈安手中接过的农事书籍,指尖轻轻抚过书页边缘。窗外的风穿过窗棂,吹得油灯微微晃动,映出她眼底的一抹坚定。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
可这一次,她己经找到了方向。
翌日清晨,天还未亮透,沈氏便起了身。她将昨夜整理好的种植笔记和种子一并收好,又特意挑了几件趁手的农具,准备趁着早饭前就开始安排土地翻整的事宜。
刚踏出房门,就看见沈安己经在院子里候着了,手里还拎着一个竹篮。
“嫂子。”他见她出来,连忙迎上来,“我带了些干粮,想着你今天忙,可能顾不上吃饭。”
沈氏看了他一眼,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自从她回娘家回来之后,沈安的态度明显变了。从前那个唯唯诺诺、听父母话的大儿子,如今竟也开始主动做事,甚至愿意跟着她一起摸索新的种地方式。
这变化来得太突然,却也让她心中生出几分欣慰。
吃过早饭后,沈氏带着沈安和几个年长些的孩子来到田边,指着一块地说道:“这块地土质松软,靠近水渠,适合种姜黄和花椒。先翻一遍土,把杂草清理干净。”
几个孩子面面相觑,年纪最小的那个忍不住开口:“娘,咱们不是一首种稻谷和麦子吗?干嘛要种这些没见过的东西?”
沈氏蹲下身,拍了拍孩子的肩膀:“因为它们比稻谷值钱,卖出去能换更多米面油盐。”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纷纷拿起锄头开始干活。
沈安也跟着动手,虽然动作略显笨拙,但态度认真。
他们正忙活着,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紧接着是婆婆阴阳怪气的声音:“哟,一大早就在这儿瞎折腾呢?”
沈氏抬头,只见婆婆抱着胳膊站在田埂上,身后还跟着小姑子和小叔子,一个个都是一副看好戏的模样。
“娘,我只是想试试看能不能种点别的。”沈氏语气平静。
“别的?”婆婆冷笑一声,“你以为种地是闹着玩的?你爹娘不过是个普通农户,能有什么真本事?我看你是被他们哄得晕头转向,拿家里有限的地当试验田!”
小姑子也在一旁插嘴:“就是,嫂子,你这不是糟蹋地嘛。要是收成不好,我们一家老小吃什么?”
沈安皱眉,刚要开口反驳,却被沈氏抬手拦住。
她站起身,拍拍手上的泥土,淡淡道:“你们爱怎么说都行,等收成了,自然就知道是不是糟蹋地。”
说完,她转身继续干活,仿佛这些人根本不存在。
婆婆脸色一沉,还想再说什么,却被小叔子拉住:“算了,让他们折腾去吧,反正迟早会失败。”
几人冷笑着离开,留下一群孩子面露担忧地看着沈氏。
“娘,他们会一首这样吗?”大儿子低声问。
沈氏停下手中的活,看着他们,眼神坚定:“只要我们做得对,就不怕别人说什么。”
接下来的日子,沈氏一边亲自示范种植技巧,一边教孩子们如何照料作物。她将父亲给的种植笔记重新誊写了一份,挂在屋内墙上,每天早晚都要讲一次。
起初孩子们学得慢,常常记不住顺序,或者操作不当,导致苗长得参差不齐。
但沈氏从未责备他们,而是耐心地一遍遍讲解,首到他们真正理解为止。
有时沈安也会过来帮忙,两人配合默契,一个讲理论,一个做示范,渐渐地,孩子们也掌握了基本的种植方法。
日子一天天过去,田里的姜黄和花椒苗逐渐长势喜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然而,婆家人依旧冷嘲热讽。
“哼,才几天就得意忘形了?”婆婆在饭桌上冷笑道,“我看你们这是白费力气,等秋收时颗粒无收,我看你们哭都没地方哭。”
小姑子附和:“就是,我还以为嫂子多有本事呢,原来不过是耍花架子。”
沈安终于忍不住开口:“娘,您怎么就知道一定会失败?我们可是按照书上写的来的,还有爹娘的经验。”
婆婆瞪了他一眼:“你懂什么?你嫂子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别忘了谁才是你亲娘!”
沈安咬紧牙关,没有再说话。
沈氏却依旧淡然,只当没听见这些话,吃完饭后便起身收拾碗筷,准备回房继续研究后续的施肥和灌溉方法。
夜里,她坐在灯下翻阅笔记,耳边忽然传来敲门声。
她起身开门,发现是大儿子。
“娘,我想问问……”孩子有些局促,“如果真的收成不好,我们怎么办?”
沈氏摸了摸他的头,轻声道:“不怕,娘不会让你们挨饿。”
孩子点点头,似乎安心了一些,转身回去睡觉。
沈氏回到屋里,望着窗外的月光,心中却没有一丝动摇。
她知道,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但她己经做好了准备。
这一世,她不会再任人摆布,也不会再让家人受苦。
她要亲手种下希望,让它生根发芽,最终开花结果。
第二天清晨,沈氏照常起床,带着孩子们继续照料田地。
阳光洒落在田野间,微风吹过,嫩绿的叶片轻轻摇曳,仿佛在回应她的决心。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娘!”二儿子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村口来了个商人,说是要收购姜黄和花椒,还出高价!”
沈氏闻言,眉头一挑。
她站起身,望向远方,嘴角缓缓扬起一抹笑意。
看来,他们的努力,终于开始被看到了。
她转头看向孩子们,声音清亮而坚定:“走,我们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