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站在田埂上,望着那一片绿油油的姜黄和花椒,心中满是欣慰。自从上次小叔子被抓住后,田里再没出过岔子,作物也一天天长得愈发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未散尽,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叶片上,泛起一层晶莹的光。
“娘,你看这叶子多厚实!”大儿子兴奋地蹲下身,轻轻摸了摸一片姜黄叶,“比隔壁王家种的好多了。”
沈氏点点头,蹲下来拨开几片叶子,查看根部的生长情况。“照这个势头下去,秋收的时候能有个好收成。”她轻声道,语气中透着一丝难得的轻松。
孩子们围在她身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讨论着等收成后能换多少银钱,能不能给家里添件新衣裳,甚至有人提议要给弟弟买支毛笔练字。
沈氏听着他们的议论,嘴角微微上扬。她知道,这些孩子己经慢慢开始理解她的苦心,也开始相信努力会有回报。
可她心里明白,光靠卖原材料远远不够。想要真正让沈家富裕起来,还得动些脑筋。
傍晚时分,她带着几个年长些的孩子回了屋,坐在灶台边一边剥豆角,一边对几个孩子说:“你们明天跟我去一趟集市。”
孩子们一听要去集市,顿时来了精神,纷纷追问原因。
“我想看看咱们这姜黄和花椒,在外头都是怎么卖的。”沈氏平静地说,“咱们不能只盯着地里的收成,还得知道怎么卖得出去、卖得好。”
第二天一早,沈氏便带着两个大儿子和一个女儿出了门。集市上人来人往,吆喝声此起彼伏,各种摊贩摆满了街道两旁。他们先在几家卖姜黄和花椒的摊位前驻足观察,发现虽然价格还算不错,但卖的人也不少,竞争不小。
沈氏仔细看了几家摊子,又与摊主聊了几句,大致了解了行情。果然如她所料,单卖这些作物,利润有限,而且容易被压价。
她皱了皱眉,心中思索着对策。
正想着,忽然听到一阵香气飘来,转头一看,是一家卖香囊的小摊,摊主是个西十来岁的妇人,正在兜售用干花和草药制成的香囊,香味浓郁,吸引了不少女客围观。
沈氏眼前一亮,脚步不由自主地朝那边走去。
她拿起一只香囊嗅了嗅,里面混杂着几种草药的味道,清新怡人。摊主见她感兴趣,热情地介绍道:“这是我家祖传的配方,驱蚊安神,夏天戴着最是舒服。”
沈氏点点头,又问了价格和销量,得知这种香囊在集市上颇受欢迎,尤其是城里来的客人更愿意买一些带回去送人或自用。
她脑海中灵光一闪,突然想到了什么。
回到家中,她立刻把孩子们召集到堂屋,拿出几张纸和炭笔,一边画图一边讲解自己的想法。
“我们既然种了姜黄和花椒,除了卖干货,还可以做成香囊、香粉、熏香之类的物品,搭配着一起卖。”她语气温和却坚定,“这样不仅能提高附加值,还能吸引更多买家。”
孩子们听得目瞪口呆,没想到自家娘亲还有这样的主意。
“那……我们怎么做?”大儿子率先问道。
“姜黄晒干磨粉,花椒也可以晒干备用,再加上一些别的香草,比如艾草、薄荷叶,就能做出不同的香味。”沈氏一边写一边解释,“我们可以先做一批试试,看市场反应如何。”
接下来的几天,沈氏带着孩子们开始动手制作香囊。她从娘家带来的针线盒派上了用场,几个女孩学得尤其快,裁布、缝线、装填药材都做得有模有样。
男孩子们则负责晒制姜黄和花椒,还要帮忙收集其他可用的香草。虽然辛苦,但他们看着自己亲手做的香囊一个个成型,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制作过程中,沈氏还特意加入了不同比例的香料,做出几种不同的香味,分别命名为“清夏”、“暖冬”、“晨曦”等,每一种都有独特的用途,有的适合夏天驱蚊,有的适合冬天保暖安神。
几天后,第一批香囊终于完成,整齐地摆在木盘里,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沈氏满意地点点头,决定再次前往集市试卖。
这次她没有首接去卖姜黄和花椒,而是将香囊挂在摊位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放了一张手写的说明,简单介绍了每种香囊的功效和用途。
集市上的人很快被吸引过来,好奇地打听。
“哎哟,这味道真好闻!”一位年轻的妇人拿起一个“清夏”香囊,放在鼻尖轻轻一嗅,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多少钱?”
“二十文一个。”沈氏微笑着回答。
那位妇人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了两个,说是要给家里孩子戴上防蚊虫。
旁边的几位妇人也跟着挑选起来,不一会儿就卖出去十几个。
沈氏看着摊前热闹的场面,心里踏实了许多。
回家的路上,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数着今天赚的钱,脸上全是笑容。
“娘,原来我们的东西也能这么受欢迎!”大儿子兴奋地说。
沈氏轻轻一笑,拍拍他的肩膀:“只要用心去做,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夜晚,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公婆和丈夫也都听说了今天的收获,脸上难得露出笑意。
婆婆虽嘴上不说什么,但眼神里明显多了几分认可。
沈安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忍不住低声说道:“你真是越来越厉害了。”
沈氏抬头看他一眼,淡淡一笑:“我只是想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好一点。”
夜风轻轻吹过,院子里的姜黄和花椒随风摇曳,仿佛也在回应她的心愿。
几天后,村里有人来问沈氏要不要教他们做香囊,说他们也想试着种点经济作物,顺便学学手艺。
沈氏没有藏私,爽快地答应了下来,还亲自示范了一遍做法,并告诉他们如果需要,可以来她这里拿原料。
这件事传开后,村里不少人开始效仿,连隔壁村也有人慕名而来。
沈氏看着这一切,心中隐隐有种预感——这条路,才刚刚开始。
然而,就在她准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那天傍晚,她刚从田里回来,便看到一个小贩急匆匆地跑进院子,脸色有些慌张。
“大嫂,不好了!集市上来了个外地商人,说是专门收购姜黄和花椒的,但他开出的价格比市价低一半,还说如果不卖给他,以后就不准在集市上摆摊!”
沈氏眉头一皱,心中警铃大作。
她站起身,目光沉静而锐利:“他叫什么名字?现在在哪?”
“他说他姓赵,还在集市上呢,好多人都不敢卖了,怕得罪他。”
沈氏冷笑一声,抓起外衣便往外走。
“娘,我也去!”大儿子连忙跟上。
沈氏回头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
夕阳西下,天边最后一抹余晖映照在她的背影上,显得格外坚定。
她不知道那个姓赵的到底是什么来头,但她清楚,这一关,必须亲自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