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御书房内的烛火仍未熄灭。顾清婉合上手中的密报,指尖在案几上轻轻敲击,眉头微蹙。
“赵明轩那边可有消息?”她问。
慕容霖站在窗边,目光投向远处的宫墙,声音低缓:“还没有。”
两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出一丝疲惫与警觉。政变虽平,但旧势力的残余仍在暗中活动,他们不敢松懈片刻。边境局势亦不容乐观,邻国蠢蠢欲动的消息早己传回,而北境战事未止,百姓流离失所,朝堂之上,反对新政的声音也从未真正消失。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风暴将至之时,一封来自北境的急报打破了沉闷的气氛。
信使跪伏在殿前,高声道:“启禀大人,北境传来捷报!敌军退兵,游牧部落己与我朝达成和平协议!”
满堂寂静。
片刻后,顾清婉缓缓起身,接过那份盖着印鉴的奏报,细细翻阅。她的神色由最初的谨慎转为惊讶,再到一抹淡淡的释然。
“真的……谈成了?”她低声呢喃。
慕容霖快步上前,接过奏报一看,唇角微微扬起,眼中闪过一丝笑意:“他们答应了我们的条件,撤军、互市、遣使——没有附加任何苛刻条款。”
朝臣们议论纷纷,有人欢喜,有人疑虑。
“此等大事,怎会如此顺利?”一位老臣皱眉道,“莫非其中有诈?”
顾清婉抬眸,语气坚定:“无诈。我亲自拟定的谈判策略,以利诱之,以势压之,加之我军己在北境布防严密,他们若再战,只会损兵折将。如今议和,于他们而言,是唯一明智的选择。”
皇帝端坐龙椅之上,沉默许久,终是点头:“好。此番议和,实乃社稷之幸。”
朝堂之上,一片哗然,而后是压抑不住的欢呼声。
消息很快传遍京城,百姓奔走相告,街头巷尾,尽是喜庆的锣鼓声。商贾重开店铺,学子重返学堂,久违的烟火气再次升腾。
而在北境,曾经战火纷飞的土地上,士兵卸下铠甲,百姓重建家园。昔日紧闭的关卡缓缓开启,马队络绎不绝地穿梭于两国之间,带来的是粮食、丝绸、茶叶,还有久违的安宁。
数日后,北境守将亲自押送一支商队入京,作为和平后的首批贡品。城门口,百姓夹道欢迎,孩童嬉戏奔跑,连那风都仿佛轻了几分。
御花园内,柳如烟捧着一束新摘的白梅,笑盈盈地道:“真是没想到,这场仗居然就这样结束了。”
“不是结束。”顾清婉望着远方的天际,神情平静,“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较量。”
慕容霖站在她身旁,轻轻握住她的手:“至少,现在我们可以喘口气了。”
她侧头看他,眼底浮现出一丝柔软:“是啊,喘口气也好。”
接下来的日子里,朝堂上下开始调整边疆政策,设立新的贸易关口,派遣官员驻守北境,同时加强军事防御,以防敌方反悔。顾清婉则将重心放在监察院的运作上,赵明轩不负众望,短短数月便查出十余起贪腐案件,震慑朝野。
大臣们对他们的态度也悄然改变,昔日反对新政的人,如今也不得不承认,顾清婉与慕容霖的确有治国安邦之才。
然而,正如他们所料,安逸往往伴随着危险。
某日清晨,顾清婉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忽听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大人!”一名侍卫匆匆闯入,脸色凝重,“北境急报!”
她心头一跳,立刻接过密信,展开一看,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怎么回事?”慕容霖快步走近。
“边境哨探发现,邻国境内有大量兵马调动,疑似集结。”她将密信递给他,声音冷了几分,“他们并未真正退兵,而是……在等待时机。”
慕容霖看完,眉头紧锁:“看来,他们是想趁着我们放松警惕时,一举南下。”
“不能再拖了。”顾清婉站起身,目光凌厉,“必须立刻调兵布防,并派人前往敌营刺探虚实。”
他点头:“我己经安排人手,今晚就出发。”
“很好。”她深吸一口气,“这次,我们不能让他们再有机可乘。”
御书房外,阳光明媚,春意盎然,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和平的喜悦之中。然而,在这看似宁静的表象之下,一场更为隐秘的较量,己然悄然拉开帷幕。
而此刻,谁也不知道,真正的风暴,即将来临。
一名身穿黑衣的密探悄悄潜入敌军营地,身影在夜色中迅速消失。
他手中握着一枚令牌,上面刻着一个字:
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