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六月,雨水浸润着云溪村的每一寸土地,后山的腐殖层下,野生菌正悄然生长。
林晚站在村委会的大屏幕前,看着实时更新的气象数据——连续三日的小雨后,空气湿度稳定在85%,正是野生菌破土的最佳时机。
“得把这份大自然的馈赠,变成云溪村的新名片。”她着手中刚采的鸡枞菌,脑海中勾勒出全新的活动蓝图。
为确保采摘安全,林晚联合省农科院专家制作了详细的《云溪村野生菌图鉴》手册,手册中不仅有可食用野生菌的高清彩图,还特别标注了与之相似的毒菌特征。同时,每批次采摘活动都配备专业向导,向导们背着急救包,随身携带便携式显微镜,能现场观察菌类细胞结构,快速辨别毒菌。
“大家记住,菌盖形状不规则、颜色艳丽,菌柄有菌托、菌环的,千万不能碰!”
出发前,向导老杨举起毒蝇伞标本,向游客们反复叮嘱。采摘路线也经过精心规划,避开易滑坡区域,沿途设置标识牌,用贵州少数民族的传说故事标注野生菌生长点。
比如在鸡枞菌生长处,立着刻有苗族神话的木牌:“相传鸡枞是苗家神鸡留下的礼物,每年雨季降临人间。”
为增加趣味性,林晚设计了“山野寻宝”活动。游客们手持地图,寻找藏在林间的“神秘菌包”,里面装着云溪村特产的天麻种子、黄精苗。挖到“宝”的游客还能参与抽奖,奖品是用野生菌烹饪的特色菜肴品鉴券。
大侄女小雨带着村里的孩子们组成“小小向导队”,穿着绣有野生菌图案的苗绣马甲,给游客讲述关于菌子的童谣:“青头菌,白生生;牛肝菌,香喷喷;见手青,摸不得,摸了要跳‘迪斯科’。”
在采摘区旁,林晚打造了“悠然休憩区”。竹制凉亭下摆放着茶桌,桌上是刚泡好的刺梨茶和用野生菌制作的点心。游客们采摘累了,便可坐下来品茶赏景,远眺层峦叠嶂的青山,近观潺潺流淌的溪流,真正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此外,林晚还推出了“山野手作工坊”。游客可以将采摘的竹笋制作成笋干、笋酱,用野生菌熬制菌菇汤,在专业厨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贵州特色的菌子火锅。
工坊内还设置了植物拓染区域,游客能用采摘的野花、菌菇,在布料上拓印出独一无二的图案,制成手帕、帆布袋。
为吸引文艺爱好者,林晚发起了“云溪村墙面彩绘计划”。
她邀请中央美院的师生、各地的艺术家,以“少数民族神秘文化与水墨山水”为主题,在村舍墙面进行创作。苗族的蝴蝶妈妈传说、侗族的鼓楼建筑、布依族的蜡染纹样,与水墨勾勒的青山、云雾、溪流相互交融,让每一面墙都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卷。
“我们不仅要画在墙上,更要让艺术融入生活。”林晚在发布会上展示设计稿,“比如在民宿的庭院,用鹅卵石拼出少数民族图腾;在步道旁,用废旧陶罐种植多肉,绘上水墨图案。”她还设立了“艺术家驻留计划”,为文艺创作者提供免费食宿,鼓励他们深入体验云溪村的生活,创作出更多与自然、民俗相关的作品。
随着彩绘活动的推进,云溪村吸引了大量摄影爱好者、画家、诗人前来。他们白天穿梭在山野间采风,夜晚围坐在篝火旁分享创作灵感。一位诗人在民宿的留言簿上写道:“在这里,每一朵菌子都是诗眼,每一面彩绘墙都是诗行。”
为推广这些活动,林晚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她在首播间展示野生菌采摘的全过程,邀请美食博主品尝野生菌美食,让艺术家用镜头记录墙面彩绘的创作过程。
“云溪村野生菌季”“山村彩绘艺术节”等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
活动推出一个月,云溪村的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0%。民宿一房难求,村民们制作的手工艺品、特色美食更是供不应求。更令人欣喜的是,许多文艺爱好者选择长期驻扎,为云溪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们举办诗歌朗诵会、艺术展览,与村民共同创作,让这个小山村成为了艺术与自然完美融合的世外桃源。
夕阳的余晖洒在彩绘的墙面上,林晚站在焕然一新的云溪村,听着远处传来的欢声笑语,知道自己又为乡村振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些在山野间绽放的菌子,在墙面上跃动的色彩,正编织成一张充满诗意与魅力的网,将更多人的目光吸引到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