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云溪村被晨雾温柔包裹,青瓦白墙的民居若隐若现,远处层林尽染,红枫与金黄的银杏在薄雾中晕染出油画般的色彩。
省级纪委巡查组的中巴车沿着新修的柏油路蜿蜒而入,车窗外,清澈的溪流欢快奔涌,溪边洗衣的阿婆们用苗语笑着打招呼,捣衣声与潺潺水声交织成曲。
组长陈剑推开车窗,山间带着泥土与草木清香的空气扑面而来,他的目光落在村口那棵百年枫杨树上——树下的“党员责任公示牌”被擦拭得锃亮,最新的惠民政策宣传画在晨风中轻轻翻动。
“陈组长,这就是咱们重点考察的乡村振兴示范点。”随行的市纪委干部指着远处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左到右分别是生态养殖基地、非遗工坊和红色教育基地,产业虽多,但管理都是一把尺子量到底。”
说话间,一阵清脆的童声打破宁静。大侄女小雨戴着“小小监督员”红袖章,正带着二十多个孩子在廉政文化长廊前朗诵童谣:“红军纪律记心间,不拿群众一针线;今日云溪好风气,廉洁之花处处开。”孩子们奶声奶气的声音回荡在山谷,巡查组的成员们不禁露出微笑。
巡查组首站来到村史馆,推开门,苗绣装饰的墙面与现代化电子屏形成奇妙碰撞。林晚身着靛蓝色苗服,指尖在触控屏上轻点,三维立体地图缓缓展开:“陈组长您看,全村23个产业项目的资金流向、责任人、监督人信息都在这里。”
她调出“云溪1号”水稻推广项目档案,每笔支出都附有村民代表签字的验收单,甚至连化肥采购的运输路线都有GPS轨迹记录。“我们要求所有项目必须‘三公开’:立项公开比选、过程公开监督、结果公开审计。”
在生态养殖基地,技术员小李掀开养殖槽的智能监测面板,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水温、溶氧量等数据。“这些设备的维护费用,首接关联到村民的环保积分。”他解释道,“就像这个太阳能增氧系统,如果积分不够,分红就会相应减少。”
巡查组随机抽查饲料采购台账,会计老陈颤巍巍地从保险柜取出一叠票据:“每笔支出都要过‘三关’——经办人签字、监督小组核查、村委会盖章,连运费单据都要附上运输车辆的行车记录仪截图。”
非遗工坊里,绣娘王婶正用马尾绣技法绣制廉政主题的桌布,一针一线间,“公私分明”西个大字栩栩如生。墙上的“廉洁公约”特别醒目,订单分配表上,每个绣娘的名字都通过摇号决定任务量。“上个月有批急单,我想找晚晚通融插队,结果被大伙投票否决了。”
王婶笑着摇头,“现在谁都别想搞特殊,连村支书家的媳妇都得按规矩来。”
最别出心裁的当属廉政教育室。
走进这间由老粮仓改造的场馆,地面是用碎瓷片拼出的“廉”字,墙面陈列着用苗银打造的反腐警句。
电子沙盘上,村级工程招标、低保评定等权力运行流程以动画形式呈现,点击任意环节,就能弹出对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我们把纪委通报的典型案例改编成了苗绣连环画。”
林晚拿起一本画册,画面上贪官落马的场景被绣得活灵活现,“阿婆们边绣边讨论,都说比开会记得牢。”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陈剑仔细翻阅着厚厚的督查记录本,整整17项抽查数据全部精准无误。
“云溪村让我看到了基层治理的新可能。”
他指着窗外正在建设的温泉康养中心,塔吊下公示着项目廉政监督员的照片和举报电话,“千万级项目连砂石采购都用区块链溯源,这种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做法,值得全省推广。”
夕阳西下,巡查组离开时,恰逢村民代表大会正在进行。
大会议室里,全息投影将新一年的旅游规划方案投射在空中,村民们举着表决器实时投票,大屏幕上的意见弹幕不断刷新。
林晚站在门口,听着会场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想起自查自纠时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此刻,云溪村用实实在在的规范管理和健全制度,不仅交上了一份满分答卷,更让廉洁成为了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