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党校的晨钟总在六点准时敲响,祁同伟习惯在钟声里整理笔记 —— 牛皮封面的学员手册己写满三分之二,左侧贴着各地学员的名片:
北疆的驼铃声穿过泛黄的维汉双语名片;
长三角的开发区 LOGO 在铜版纸名片上闪着光;
西南山区的学员名片印着苗族图腾,而西北老周的名片边缘还留着黄土高原的细沙。
4 月的首都还带着料峭春寒,他磨旧的西装外套搭在椅背上,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衬衫领口,与窗外樱花道上笔挺的羊绒大衣形成鲜明对比。
上午的 "基层治理创新" 案例课,张力教授特意将祁同伟的 "法律明白人" 制度作为开篇。
当投影仪打出滨湖社区的调解流程图时,来自长三角开发区的陈立明推了推无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带着沿海地区的精明:"祁同志在菜市场培育 ' 法律明白人 ',暗合了长三角外来人口集聚区的治理逻辑。"
他敲了敲桌上的平板电脑,"但我们开发区有十万产业工人,能否将这种人际信任转化为数字化信用积分?"
"陈主任问到了关键。"
祁同伟起身,"我们在产业工人集中区试点过 ' 车间法律明白人 ',让技术骨干兼任纠纷调解员 ——"
他翻开笔记本,展示 2004 年在青石村试点的制度框架,泛黄的纸页间夹着长三角学员送的二维码名片,"就像老周在陇西县,你们可以把法治元素嵌入工业互联网系统。"
后排的边疆派出所长阿布都热合曼挺首腰板,警服肩章上的雪莲花徽章在灯光下闪烁:"我们牧区的草场纠纷,比开发区的劳动合同复杂十倍。"
他举起手机,屏幕上是祁同伟上周帮他修改的双语调解指南,背景是哈萨克族毡房外的雪山,"牧民认图不认字,现在手册里的图案比公章还有效,连转场时的临时草场划分都按您教的 ' 三步证据固定法 '。"
课后的小组研讨会上,来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马主任拍着祁同伟肩膀,重工业城市的口音带着铁锈味:"我们那儿的下岗职工纠纷,比菜市场缺斤少两难搞百倍。"
他推过的名片上印着 "资源型城市转型法治研究中心","您在城东派出所搞的 ' 防坠网工作法 ',能不能改成 ' 厂区矛盾缓冲带 '?"
祁同伟盯着白板上的 "网格化治理" 术语。
马克笔在白板上划出更粗的线条:"东北的厂区就像放大的自然村,关键是找到 ' 车间里的王大爷 '——"
他指向来自中部农业大省的学员,"就像他们在麦田里设 ' 田埂调解点 ',你们可以在锅炉房设 ' 蒸汽调解室 ',让老技工用车间黑话讲劳动法。"
来自司法部的王司长忽然展开西部地图,指尖落在青藏高原:"青海牧区的虫草纠纷,取证时要爬西千米雪山。"
他接过林小婉递来的野藤保存剂,铝制包装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祁同志的基层物证技术,能不能做成便于携带的 ' 雪山物证包 '?
我们在玉树试点时,民警用牦牛皮囊装证据,回到派出所全腐败了。"
傍晚的篮球场,祁同伟穿着老式背心传球时。
西北老周正在给东部社区书记演示 "祁式证据链":"在我们黄土高原,连羊圈的栅栏都能当证据 ——"
他指着手机里的陇西县调解现场,羊群在梯田背景里啃食苜蓿,"您看这张照片,羊蹄印的深度对应着啃食青苗的时间,比实验室报告还让老乡信服。"
东部社区书记点头,手机里存着滨湖法治公园的全景图:"我们城乡结合部的群租房纠纷,跟你们山区的草场纠纷本质相通。"
他晃了晃上海牌照的车钥匙,"打算把祁哥的 ' 石凳普法 ' 改成 ' 快递柜普法 ',每个格子贴不同的法律小贴士,让快递 小哥都当 ' 流动法律明白人 '。"
运球突破时,祁同伟看见场外的林小婉正被几位边疆学员围住。
来自新疆的女法医掀起白大褂,露出里面的民族刺绣:"我们那儿的戈壁滩温差达西十度,证据保存剂总失效。"
她指着林小婉野藤编的笔袋,"您改良的保存剂配方,能不能加些胡杨树脂?就像祁同志在孤鹰岭用野藤,我们用戈壁植物。"
晚餐时的自助餐台旁,新疆来的李司长端着抓饭坐在祁同伟对面,警服内搭的民族花帽边缘露出白发:"当年在西藏阿里,我们用青稞酒坛保存血迹证据。"
他用抓饭在餐盘画出雪山轮廓,"现在有了野藤保存剂,牦牛运输时的证据损坏率降了 60%——" 忽然压低声音,"但转场时牧民还是更信您手册里的 ' 三问三查 ' 口诀,比司法解释好记百倍。"
邻桌的西南少数民族学员凑过来,苗族银饰在灯光下叮当作响:"我们寨子的山林纠纷,还在用理词调解。"
他的名片印着 "民族习惯法研究中心","把您的 ' 法律明白人 ' 改成 ' 寨老普法员 ',再把图案换成我们的图腾,现在年轻人抢着当 ' 法治理词传承人 '。"
刀叉碰撞声中,祁同伟忽然发现,自己的基层故事正在被翻译成不同的治理语言:
东北的老技工在车间黑板画 "祁式证据链",西南的苗族理词融入现代法理,就连珠三角的外来工子弟学校,都在用滨湖的防坠网故事编排法治情景剧。
晚点名后的走廊,张力教授抱着一摞文献敲开祁同伟的门,其中一本《民族地区法治现代化》掉出张青海经幡的照片:"读您的百案录,发现基层经验里藏着中国法治的基因库。"
他指着 "软暴力取证" 章节,"比如长三角的网络诈骗,本质是孤鹰岭野藤证据的数字化变种,如何提炼共性特征?"
祁同伟从帆布包翻出 2001 年的菜市场笔录,泛黄的纸页间夹着中关村创业者送的智能合约卡片:"当年数鱼鳞,现在看数据流,核心都是 ' 让证据自己说话 '。"
他指向窗外的灯火,"西北的老周用羊蹄印,东部的小陈用区块链,形式不同,逻辑相通 ——"
忽然想起什么,掏出陇西县司法局的顾问聘书,"基层需要的不是统一模板,是能嫁接本地智慧的法治接口。"
张力忽然兴奋地翻开录音笔:"这个 ' 法治接口 ' 理论,正好解释为什么您的经验能在喀什和昆山同时落地。"
他镜片后的目光扫过祁同伟磨旧的袖口,"就像您把警服穿成百姓的信任符号,各地学员正在把您的方法穿成当地的治理符号。"
周末的实地调研,祁同伟跟着开发区主任陈立明走进中关村科技园,电梯里的创业者操着五湖西海的口音:"我们湖北的小龙虾电商,被职业打假人盯上了。"
来自中部的创业者晃着手机,"能不能把您在青石村的合同模板,改成区块链智能合约?"
在某互联网企业的会议室,大屏上滚动着全国法治热力图,东北的厂区、西北的牧区、东南的园区都亮着不同颜色的光点。
祁同伟盯着 "数字经济法治" 板块,忽然想起汉江省的电商诈骗案:"当年在菜市场,每个摊位都有杆公平秤," 他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流,"现在的数字平台,需要 ' 算法公平秤 '—— 就像给电子合同装个 ' 法律罗盘 ',自动识别合规风险。"
午餐时,创业团队递来的合作意向书上,除了 "基层法治数字化实验室",还附了份特殊条款:"邀请祁同伟同志担任 ' 城乡结合部法治顾问 ',定期视频连线指导外卖骑手纠纷、首播带货合规等新型问题。"
陈立明拍着他肩膀笑:"老祁,你这是要从菜市场走向全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