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眉头微皱,问道:“文优有何打算?”
李儒眼神微动,严肃地说:“主公,一旦刘辩母子之事败露,您就将所有责任推给我,然后公开处斩,以平息舆论,稳固您的地位。”
“绝不可行!”
董卓急忙拒绝,“你是我的心腹,我怎能对你下手?如今诸侯环伺,少了你,我如何自保?”
在谋士榜出现前,董卓可能并未如此看重李儒。
但榜单一出,他见识到其他谋士的能力,便舍不得放走这个排名第九的智囊。
况且,他至今不知自己的未来如何,若己遭遇不测,还需李儒相助。
李儒微笑道:“主公无需担心,不是杀我,而是杀了‘李儒’这个名字。”
董卓愣了一下,不解其意。
李儒戴上事先准备的面具,行礼道:“从今以后,我是李优。”
“李优?”
董卓愈发困惑。
李儒笑着解释:“其实从杀死刘辩那时起,我就预料到今日。
我己秘密安排了一个相貌相似的替身,只需斩杀他,就能安抚众人。
至于我,则改头换面,继续辅佐主公。
即便此计无法瞒过榜上的谋士,只要能让百姓信服即可。”
“妙极!此计甚佳!”
董卓拍手称快。
此时,楚锋的声音再次响起:“重用蔡邕,笼络士人,巩固董卓的势力。
为杜绝隐患,李儒带武士持毒酒入宫见刘辩。”
镜头转向弘农王宫,李儒递上毒酒给刘辩。
刘辩询问这是什么酒,李儒回答说是献给弘农王的寿酒。
何太后严厉地说若要庆祝寿辰,李儒应先饮一杯。
李儒愤怒地质问她是否拒绝饮酒,并指向武士手中的白绫威胁说如果不喝寿酒,就要在白绫与另一选项中选择。
刘辩的妃子唐妃跪地请求饶恕他们母子性命,李儒斥责她的身份不配代替弘农王赴死。
接着,李儒举起毒酒要求何太后先行饮用。
何太后指责何进的错误决策导致今日灾祸。
李儒催促迅速行动,并表示自己需要回去复命。
刘辩请求与母亲告别,转头对何太后泪流满面,悲痛地吟唱了一首哀歌。
唐妃亦高声咏叹,三人最终抱头痛哭,令在场的人无不感到悲愤。
李儒呵斥他们的拖延行为,质疑是否有救援希望。
何太后诅咒董卓及其同伙终将受到天罚。
面对何太后的诅咒,李儒勃然大怒,命令武士用白绫处决了唐妃和何太后,并迫使刘辩服下毒酒。
这一暴行激起了全国的公愤,人们纷纷谴责李儒的残忍,并呼吁清除董卓势力。
许多民众因刘辩与唐妃的悲歌而落泪。
刘协目睹这一切后发誓要重振汉室尊严,而曹操则暗自庆幸局势的发展。
昔日传闻虽广为人知,但亲见时的感受却截然不同。
天下百姓目睹李儒谋害天子之举,心中愤懑难平。
民心一旦离散,即便董卓拥兵百万亦难以挽回。
“或许是召集天下诸侯共同讨伐董卓之时了。”
曹操目光坚定,但随即想起陈宫与兖州士族的潜在威胁,眉头紧锁。
若此时离开陈留征讨董卓,恐怕陈宫等人会趁机夺取陈留,使自己无立足之地。
“罢了,再观望一段时间,等董昭或程昱到来后再作打算。”
曹操最终决定暂缓行动。
洛阳丞相府内,董卓向李儒询问是否处决替身。
李儒建议暂且按兵不动,待百姓怨气达到顶峰时动手更为妥当。
此外,主公还需公开受刑以示悔过,方能平息民愤。
董卓咬牙应允,明白若不能化解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与此同时,楚锋提及曹操欲刺杀董卓未果,转而以献刀为借口逃离。
李儒因此怀疑曹操的真实意图,并建议派使者召曹操至府,借此验证其身份。
董卓依计行事,却发现曹操早己离开洛阳。
李儒断定曹操心虚,极有可能参与谋反,董卓随即发布通缉令追捕曹操。
画面继续展现曹操逃离的情景。
天下人皆对曹操刺杀董卓之举感到震撼。
“没想到曹操竟有如此胆识,可惜未能成功。”
“在这乱世之中,敢于挑战董卓这样的权臣,实属英雄之举。”
“无论曹操之后如何行事,仅凭这一段便值得敬重。”
这次事件让曹操的声望再度提升。
东武阳的陈宫见状,眉头紧锁。
随着时间推移,曹操刺董之事本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这份榜单再次将过程展现,无疑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名声。
此前他因决策失误而受到的批评,似乎也被此次热度冲淡了,这对陈宫驱逐曹操的计划构成了阻碍。
在陈留,曹操却露出笑容:“这是我得到谋士榜以来的最大收获。”
画面结束后,楚锋接着讲述道:
“初平二年,十八路诸侯联合攻打董卓,为避免太尉袁隗与盟主袁绍内外勾结,李儒提议处死袁隗。
董卓采纳此计,杀了袁隗并将首级送至联军营地,激怒了袁绍,使其当场吐血。
后来董卓战败,李儒又建议撤退并迁都。
李儒对董卓说:‘主公,吕布刚战败,三军士气低落,此刻与诸侯交战并无益处。不如退守洛阳,迁都至长安。
董卓犹豫道:‘突然迁都恐怕群臣不会同意。
李儒笑着答道:‘主公放心,我己经安排人在洛阳散布童谣:西边汉朝定都长安,传十二代;东边汉朝建都洛阳,亦传十二代。
如今迁都长安正是顺应天命。
‘妙!就照你说的办。’
董卓立刻下令迁移,从天子到百姓全都迁往长安。
李儒随后提出:‘主公,目前军粮不足,可以没收洛阳富户的财产充作军资。
董卓听信李儒之言,下令抓捕洛阳数千富户,以叛逆罪处决,借此获取大量财富。
同时,派遣人员挖掘皇陵,取走其中的珍宝。
李儒进一步建议,在撤离前放火烧毁民居、宗庙及官邸,以此阻碍联军追击。
他指出,若有人参与灭火,则会分散联军力量。
此外,还将袁隗家族成员悬挂在洛阳城墙上,意图扰乱袁绍的心神,进一步削弱联军士气。
董卓采纳此计,纵火烧毁洛阳,悬挂袁氏族人。
当诸侯联军赶到时,果然有部分将领如孙坚等人留下救火。
袁绍兄弟目睹族人被示众,悲痛不己,因处理族人之事而暂时放弃追击董卓。
其他诸侯见状,心生退意,最终仅剩曹操率部追赶董卓。
这一系列行动激起了民众对李儒的愤怒,但也让人对其谋略心生畏惧。
李儒用寥寥数语便瓦解了联军的团结,使十八路诸侯中仅有曹操一支部队继续追击。
即便结果尚未明朗,人们己预感此次行动可能失败。
陈留的曹操对此深思熟虑,认为讨伐董卓之战或许就在眼前。
然而,随着消息传开,他怀疑天下诸侯是否仍愿意共同出兵。
在洛阳的董卓府邸内,他震怒地斥责那些意图反叛他的乱臣贼子。
李儒则提醒董卓,诸侯联军实力不容小觑,尤其是其中可能藏有能够克制吕布的强大将领。
他建议加强洛阳周边防线,以防不测。
董卓眉头紧锁问李儒:“你己预见未来,那些诸侯难道不会因畏惧而放弃联手进攻?”
李儒轻轻摇头:“不,他们会来,而且比榜单预测的更加强势。”
“为什么?”
董卓感到困惑。
李儒分析道:“榜单显示的未来,诸侯们只是想打败你。
从情景来看,许多诸侯并未全力以赴,这才让你轻松分化瓦解。
但现在,诸侯们从谋士的推演中意识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巨大利益。
一旦联手,目的不再仅仅是击败你,而是争夺天子控制权。
到那时,诸侯们会倾尽全力,再也不会像之前那样各自为政。”
“这该怎么办?”
董卓也焦虑起来。
李儒正准备回答,却听见神秘声音再次传来,于是说道:“主公,先看完整个情况再做决定。”
“好!”
董卓点头,目光转向天空。
这时,楚锋的声音响起:“十八路诸侯表面上联合,实则各怀心思,在洛阳城外扎营庆祝胜利,只有曹操独自领军追赶董卓。
与此同时,董卓的大军抵达荥阳,受到太守徐荣的热情接待。”
画面中,董卓等人坐在郡府内商议。
李儒饮了一口茶,起身拱手:“主公,为防追兵突袭,可令徐荣在城外设伏。
敌人若来,先放其进入,等敌军撤退时,再从背后出击,既能消灭敌军,也能威慑对方,使其不敢再追。”
“此计甚妙,就这么办。”
董卓采纳了李儒的策略,安排将领执行。
随后继续率军前往长安,吕布留守断后,重创曹操。
曹操仓皇撤回荥阳,深夜遭遇徐荣伏击,身负重伤险些丧命,幸得曹洪、夏侯惇等人及时赶到才得以脱险。
这一战后,天下震动,众人无不唏嘘感叹。
尽管对李儒的行为深恶痛绝,但不得不承认他的谋略令人钦佩。
即使是曹操这样的霸主,也曾险些命丧其计。
连曹操自己都感到震惊,并发誓今后再遇类似情形,绝不再冒险孤军深入。
楚锋的话语依旧回荡耳边:“初平三年,董卓与吕布陷入连环计而不察。
绝世佳人貂蝉穿梭于二人之间,借美色挑拨他们的关系。
董卓屡次斥责吕布。”
屏幕上,李儒拱手说道:“主公若想统一天下,何必因一女子多次责备温侯?若温侯心生二志,主公何以成事?”
董卓听后疑惑:“那该如何?”
李儒答道:“貂蝉不过一女子,温侯却是主公亲信大将。
主公不如借此机会将貂蝉许配给温侯,如此温侯定会感恩戴德,誓死追随主公。”
董卓思索良久后回应:“文优言之有理,我会慎重考虑。”
“很好!”
李儒转身离开,次日再次求见董卓,建议道:“主公,今时适宜将貂蝉嫁给吕布。”
然而,董卓临时改变主意,表示:“吕布与我有如父子,怎能把爱妾赠予义子?我可以不追究他调戏爱妾之罪,但绝不会将爱妾送给他。
文优可转告他我的意思,并好言安慰。”
李儒焦急劝阻:“主公切勿被妇人蒙蔽。”
董卓终于不耐烦,厉声说道:“你若愿将自己的妻儿送与吕布,貂蝉之事便不必再提,否则定杀无赦。”
李儒无奈退下,仰天叹息:“我等恐难逃妇人之祸。”
不久,董卓果真被吕布所害,而李儒也在家中暴毙。
画面静止,楚锋的声音依然未断。
谋士李儒一生忠于董卓,凭借智谋助其稳固权势。
然而,最终董卓因后宫争斗而丧命。
李儒策划废黜少帝、另立新君并迁都长安,此举深刻影响了汉朝的命运。
在谋士排行榜上,李儒以影响力5星居于第九位。
三天的等待显得格外漫长。
众人对谋士榜充满期待,尤其是得知董卓死讯后,更觉得震惊。
十八路诸侯未能击败董卓,却因貂蝉的计谋而亡,实属意外。
吕布得知自己杀害义父的结果时,惊恐不己。
董卓虽己去世,却仍在气愤中。
李儒及时劝阻,提醒当前需要团结各方力量共同抵御外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