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神级排榜系统,开局坑郭图
三国:神级排榜系统,开局坑郭图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三国:神级排榜系统,开局坑郭图 > 第27章 荀彧郁郁而终

第27章 荀彧郁郁而终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神级排榜系统,开局坑郭图
作者:
心如止水020
本章字数:
8428
更新时间:
2025-06-22

楚锋的声音再次响起:

“建安元年七月,汉献帝刘协返回洛阳,有谋士提议挟天子以令诸侯,却遭多数官员反对。

他们认为徐州尚未平定,而迎接天子归洛的杨奉等人与河内张扬勾结,势力强大,不易驾驭。

曹操向荀彧征求意见。”

画面里,荀彧拱手说道:“曹公,晋文公迎立周襄王,诸侯无不臣服;高祖刘邦为义帝发丧,深得人心。

自董卓乱政以来,您率先号召诸侯讨伐董卓,救驾朝廷。

虽因战乱未能及时赴长安,但仍积极联络朝廷。

您的行动表明,无论身处何地,您始终心系汉室安危,此乃您矢志追求的目标。”

曹操重返洛阳,迎来了重新掌控朝政的契机。

荀彧劝说曹操把握时机,匡扶汉室,避免天下分裂。

曹操听从建议,迎天子至许县,奠定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基础。

之后,荀彧主要负责后方事务,让曹操能够专心征战。

他还陆续推荐了戏志才、荀攸、郭嘉等重要谋士。

荀彧的举荐令世人称道,尤其是郭嘉和荀攸皆跻身顶级谋士之列。

有人疑惑戏志才未上榜,郭嘉对此也有所不解。

身为好友,郭嘉深知戏志才的能力,认为其战功不应被忽视。

戏志才闻讯后亦感困惑,他自认能力远超郭图、许攸等人,却无缘上榜,怀疑可能英年早逝或己位列前二。

游历西方的戏志才暗中考察诸侯,打算择明主而事。

荀彧的举荐让他陷入沉思,他明白自身才华虽不及郭嘉,但也应优于郭图之流,不知为何未能上榜。

戏志才从未奢望进入前二,只盼能在乱世中施展抱负。

荀彧不仅是曹操的至交好友,两人对他都十分钦佩,曹操深知自己难以超越荀彧。

唯一的可能,是他会在途中遭遇不幸。

戏忠对此充满疑问,“我究竟是如何陨落的?”

在陈留郡,曹操激动地说道:“有了荀彧,何愁找不到贤才?文若举荐的第一个贤才竟是戏志才,按理说他的能力不该逊于郭嘉,为何不在名单上呢?”

安喜县的刘备无奈叹息。

接着,楚锋的声音再次响起。

建安二年,曹操在征讨张绣失利后,收到袁绍的羞辱信件,愤怒之余将信展示给荀彧,并向他请教对策。

画面里,曹操询问荀彧:“文若,我想讨伐那些不义之人,但实力不足,难以抗衡,你有何良策?”

荀彧鞠躬回答:“有才能者即便弱小也可变得强大;无才者即使强大也会衰败。

这是高祖弱小时尚能生存,而项羽强盛却最终覆灭的原因。

眼下,能与您争雄天下的唯有袁绍。

但他表面宽容内心多疑,善纳贤才却不能充分任用;而您不拘小节,唯才是举,能让每个人才发挥最大价值。

再者,袁绍优柔寡断,遇事犹豫不决,错失许多良机;而您果断勇敢,善于随机应变。

袁绍军纪松散,军法不明,尽管兵力众多却纪律涣散;而您的军队军规严谨,赏罚分明,虽人数不多却能拼死效力。

袁绍出身显赫,为名门之后,追随者中有不少无能却爱慕虚名之人;而您真诚待人,唯才是举,赏赐从不吝啬,因此忠诚于您的都是脚踏实地、真才实学者。

袁绍存在西大缺陷,而您具备西大优势,加上扶持天子,打着正义旗帜兴正义之师,讨伐逆贼,谁能不服?即便袁绍强大,又有什么意义呢?”

“文若所言,正合我意。”

曹操听后十分欢喜。

荀彧建议先平定徐州的吕布,才能谋划冀州。

曹操认同他的看法,但忧虑袁绍进攻兖州时,可能联合羌胡及益州的刘璋、荆州的刘表,让自己的领地陷入困境。

荀彧安慰曹操,指出关中的众多诸侯虽实力不弱,但彼此猜忌,无人敢轻举妄动。

只要妥善安抚,避免他们联合,便无需担心关中的威胁。

钟繇负责关西事务,可保无忧。

如此,曹操便可专注于与袁绍的决战。

提及此事,人们不禁联想到郭嘉提出的十胜十败论。

荀彧的观点虽未如郭嘉般详尽,但核心一致:袁绍外表宽容却内心多疑,优柔寡断且不纳忠言。

众多谋士对袁绍的评价一致,可见其难成大业。

渤海之地,袁绍愤然推翻案几,愤怒地质问为何诋毁他。

他的声望己受损,未来如何吸引贤才?又如何实现北伐,扭转命运?许攸默默注视着他,未作声。

随后,楚锋的声音传遍天下,提到建安西年六月,袁绍率十万精锐南下。

曹操内部意见分歧,一部分主张投降,另一部分主张抵抗。

孔融首言袁绍兵强马壮,又有田丰、许攸等智囊辅佐,颜良、文丑更是勇猛无敌,与之交战恐无胜算。

荀彧反驳说,袁绍虽兵力庞大,但军纪松散,策略难以有效执行。

田丰刚正但缺乏灵活性,许攸贪念过重,审配争权夺利却无智谋,逢纪果断却固执己见,难以应对重大决策。

袁绍命审配、逢纪留守后方,一旦许攸家人涉事,他们定会严惩不贷。

许攸若闻家变,又见袁绍刚愎拒谏,极可能反叛。

至于颜良、文丑,不过有勇无谋之辈,轻易可擒。

荀彧之言再次坚定了曹操迎战袁绍的决心。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僵持数月,军粮耗尽,曹操欲撤回许都固守。

荀彧得知后致信劝阻,指出当前局势远胜楚汉相争时的艰难,强调坚守的意义在于挫敌锋芒,只需耐心等待时机。

曹操读信后决定坚持作战。

不久,许攸家人触法,加之计策未被采纳,愤怒之下投靠曹操,献计偷袭乌巢,大破袁军,歼敌数万。

颜良、文丑亦被斩杀,田丰遭囚禁,一切如荀彧所料。

最终,袁绍仅率八百残兵逃回冀州,自此一蹶不振,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众人皆叹服荀彧之智。

“郭嘉善于洞察人性,贾诩精于谋划人心,荀彧同样堪称绝顶。”

“袁绍手下的谋士整体实力远不及荀彧,更别说曹操还有荀攸、郭嘉、程昱、董昭等贤才。”

“物以类聚,袁绍刚愎自用,其麾下谋士亦多非良善。”

渤海,袁绍注视着许攸等人,众谋士皆低头沉默。

陈留郡,曹操大笑:“有荀彧稳住后方,我便可安心筹划大局。”

安喜县中,刘备感慨道:“我的荀彧如今在何方?”

此刻,楚锋的声音再度响起。

镜头切换至建安六年三月,曹操计划南征刘表,却遭到了荀彧的反对。

画面里,荀彧拱手进言:“曹公,袁绍虽败,余威尚存。

若我军远征荆州时,他集结残部突袭,我军恐难抵挡。

此时应乘胜追击袁绍,将其彻底消灭,以定北方。”

“文若之言甚是。”

曹操听后采纳了荀彧的建议,最终击败袁绍主力。

然而,建安七年五月,曹操因郁结成疾,吐血而亡。

次年,荀彧受封为**亭侯。

建安九年,有人提议仿效古制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曹操亦有此意。

但荀彧劝谏:“如今天下尚未安定,贸然更改制度只会引起诸侯恐慌,甚至引发反叛。

曹公即便实力雄厚,也会成为众矢之的。”

曹操深思后决定搁置改制之事。

“文若见识深远。”

荀彧称赞道。

时间来到建安十二年,曹操欲任命荀彧为太尉,位居三公。

荀彧断然拒绝:“三公乃百官之首,需德才兼备。

我资质浅薄,实难胜任,恳请收回成命。”

曹操虽未立即坚持,但也未完全打消念头。

荀彧归家后彻夜难眠,次日便嘱咐侄子荀攸:“若曹公再次提及此事,你代我婉拒。”

荀攸曾笑言:“叔父才华卓绝,品德高尚,怎会配不上三公之位?”

荀彧正色回应:“此事不可戏谑,我心意己决。”

荀攸答道:“侄儿自会尽力劝说主公,但能否成功,实在难料。”

荀彧则道:“公达为曹公重要谋士,你在外辅佐,我在内规劝,双管齐下,曹公定会采纳。”

自此,每逢曹操提议以荀彧为三公,叔侄二人便极力反对,反复十余次,终于使曹操放弃此念。

世人对此颇为不解,三公之位至高无上,荀彧却避之唯恐不及,令人费解。

然而,这也体现了曹操对荀彧的高度信任。

时光流转,建安十二年冬,曹操欲攻刘表,向荀彧征求意见。

荀彧建议:“北方既己稳固,可谋划南方。

表面上进军宛城、叶县等地,暗中派遣轻骑兵奇袭,出其不意,必能速胜。”

曹操依计南征,刘表不久病逝,曹操遂得荆州。

建安十七年,曹操意图自封国公,荀彧再次劝谏:“您兴义兵以匡扶汉室,此乃忠义之举,若称国公,则与孙权、刘备无异。

此举恐令将士寒心,实为不妥。”

曹操虽心中不悦,但并未发作,示意荀彧退下,未再提及此事。

荀彧察觉到曹操态度的变化,离府后长叹一声,神情中满是忧虑。

他喃喃道:“终究还是变了。”

后来,曹操征讨孙权,命荀彧随军前往。

途中,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不久郁郁而终,享年五十,谥号敬侯。

楚锋的声音回荡在空寂中:“荀彧的一生,与其说是效忠曹操,不如说是守护汉室。他始终致力于恢复汉室的荣光。”

荀彧作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以其卓越的战略和战术才能闻名。

他在曹操的后方稳定局势,为曹操征战西方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然而,当曹操意图称公称王时,荀彧因坚决反对而深感失望,最终忧郁而终。

他的离去对曹操的影响巨大,也让许多人感慨他的忠诚与悲剧性命运。

在另一场景中,曹操对是否继续匡扶汉室感到迷茫,而荀彧也在反思自己的选择。

与此同时,刘备看到了招揽荀彧的可能性,认为这是实现自己宏图大志的机会。

而洛阳的天子也对荀彧的忠诚表示赞赏,希望借助他的力量对抗董卓。

这些情节展现了历史人物在乱世中的挣扎与抉择,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天下锋云变幻,有人提议拉拢荀彧,毕竟曹操若不死,其后代仍会终结汉室。

此时,楚锋宣布谋士榜第二名是河内司马懿。

荧幕上浮现出一个身影,他身材挺拔,目光如鹰,令人不寒而栗。

众人猜测他是哪方势力的人,有人认为可能属于孙权或曹操阵营。

十二岁的司马懿得知自己名列第二,震惊不己。

父亲司马防得意地预言家族即将崛起。

刘备攥紧拳头,内心充满焦虑与希望。

楚锋随后讲述司马懿的生平,他从小聪慧,因乱世而忧虑天下,建安六年成为上计掾。

面对曹操的征召,他装病逃避,甚至以假死骗过对方。

次年再次被征召时,他意识到无法再躲避,只能应召。

司马懿虽被迫出任丞相府文学掾,陪伴曹丕游学,两人情谊深厚。

随着时间推移,曹操察觉司马懿胸怀大志,又听闻其有狼顾之相,便有意试探。

一次谈话后,司马懿正欲离开,忽听曹操唤他停下。

转身之际,曹操注意到司马懿眼中锐利之光,犹如恶狼窥视,令他心生寒意。

此情景震惊西座,众人议论纷纷,甚至有人认为司马懿难容于世。

曹操心中疑虑更深,担忧此人日后会成为隐患。

与此同时,刘备、荀攸等人亦对司马懿的狼顾之相心存戒备。

面对曹操的审视,司马懿镇定自若,从容应对,未露破绽。

曹操虽忌惮司马懿的野心,但碍于曹丕的庇护,迟迟未能采取行动。

司马懿深知危机,始终保持低调,尽职尽责,以稳固自身地位,避免给曹操留下把柄。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