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穿成庄超英后断舍离
小巷人家:穿成庄超英后断舍离
当前位置:首页 > 二次元 > 小巷人家:穿成庄超英后断舍离 > 第27 章 不蒸馒头争口气

第27 章 不蒸馒头争口气

加入书架
书名:
小巷人家:穿成庄超英后断舍离
作者:
翡冷翠的霓虹
本章字数:
7402
更新时间:
2025-07-01

黄玲和宋莹报夜大的事在巷子里传开,张阿妹看着俩人齐进齐出,要好的样子,忍不住有些嫉妒。

她挎着菜篮子站在巷口的老槐树下,见黄玲和宋莹拎着刚买的笔记本回来,俩人正凑着头说笑着什么。

她故意往地上啐了口唾沫,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旁边纳鞋底的李婶听见:“哟,这俩现在可成文化人了,天天抱着书本子,不知道的还以为要当厂长呢。”

李婶抬头看了眼,笑着打圆场:“人家想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

“好啥呀,”张阿妹撇撇嘴,往黄玲她们的方向瞥了眼,“两个车间组长,放着安稳日子不过,非得折腾。我听说夜大学费不便宜呢,指不定是打肿脸充胖子,到时候跟不上课,还不是得灰溜溜退回来?”

旁边晒被子的王大娘听不下去了:“阿妹你这话就不对了,人家肯上进是好事。再说了,黄玲家超英是高中老师,宋莹家武峰也是大学生,俩口子互相帮衬着,咋就跟不上了?”

张阿妹被噎了下,又换了个说辞:“我不是那意思……就是觉得没必要。女人家嘛,把家里照顾好,生儿育女就够了,读那么多书有啥用?”

正说着,黄玲和宋莹走了过来,手里的笔记本封皮崭新。

黄玲听见张阿妹的话,脚步没停,只是扭头冲李婶和王大娘笑了笑:“婶子们都忙着呢?”

宋莹性子首,忍不住回了句:“阿妹,现在厂里都提倡学文化,多学点总没坏处。再说了,我们俩上课又不耽误过日子,碍不着谁吧?”

张阿妹脸上有点挂不住,讪讪地说:“我就是随口一说……”

黄玲拉了拉宋莹的胳膊,示意她别说了,俩人继续往家走。

走远了,宋莹才嘀咕:“她就是见不得人好,自己不想学,还见不得别人学。”

黄玲笑了笑:“别理她。咱学好自己的,等将来真转了岗,让她羡慕去。”

这话刚说完,就听见身后王大娘喊:“黄玲、宋莹,别往心里去,阿妹就是嘴碎!有不懂的尽管来问我家老头子,他以前教过书!”

晚饭桌上,张阿妹把筷子往碗沿上一拍,对着正扒饭的老吴抱怨:“你是没瞧见,黄玲和宋莹那俩,今天拎着新笔记本回来,下巴都快翘到天上了。”

老吴含着一口饭,含糊道:“人家上夜大,跟你有啥关系?”

“咋没关系?”

张阿妹夹了口咸菜,“我在巷口多说两句,宋莹就冲我来,明摆着觉得我没文化,配不上跟她们搭话。不就是报个夜大吗?好像马上就要当干部似的。”

她往灶房瞥了眼,压低声音:“再说了,那学费听说不老少,厂里报销一半也剩不少呢。俩女人家,不好好在家做饭带孩子,非得往学校钻,不是浪费钱是啥?”

老吴咽下嘴里的饭:“人家花自己的钱,你操那心干啥。”

“我是觉得不值当!”

张阿妹提高了声调,“女人家认字识数就行,读那么多书能当饭吃?将来还不是得靠男人。我看她们就是闲的,想在我面前显能耐。”

老吴放下碗筷:“行了,少说两句。人家想上进是好事,你别总酸溜溜的。真要是羡慕,你也报一个?”

张阿妹脸一沉:“我才不去!坐那听老师念经,还不如在家纳鞋底。”

她说着往碗里扒拉了两口饭,“反正我瞅着,她们肯定坚持不了仨月,到时候看谁笑话谁。”

老吴摇摇头,没再搭话。

窗外的月光照进屋里,映着张阿妹一脸不服气的样子,筷子在碗里戳来戳去,饭粒洒了一桌子也没心思管。

巷子里的人家对这事反应不一。

王大娘家晚饭吃得早,老两口坐在院里乘凉,王大娘一边给老头子扇扇子,一边念叨:“黄玲和宋莹这俩丫头,是个有奔头的。想当年我年轻时,想学点啥都没门路,现在有这机会,该支持。”

老头子点头:“是啊,多学点总没错,往后厂里用得着文化人的地方多着呢。”

李婶家正辅导儿子写作业,听见隔壁张阿妹的抱怨声,跟男人叹道:“阿妹就是心眼小,见不得别人好。黄玲家超英是老师,辅导起来方便;宋莹家武峰是大学生,俩家条件都合适,上夜大是正经事。”

李老头翻着报纸应:“管别人咋说,自己日子过好比啥都强。”

住在巷尾的赵大爷是退休工人,傍晚在公园下棋时听人说了这事,回来跟孙子说:“你看黄玲阿姨和宋莹阿姨,都这岁数了还想着读书,你这上学的更得努力。”

孙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手里攥着刚得的小红花。

还有些年轻媳妇,聚在洗衣台边搓衣裳时,都透着羡慕。

“要是我家那口子也支持,我也想报个班,”一个媳妇说,“总在车间拧螺丝也不是长久事。”

另一个接话:“等她俩学出模样,咱也跟着试试。”

宋莹听说了张阿妹的酸言酸语,心里憋着股劲。

她学会计,刚开始看那些账本上的“借”和“贷”,就跟看天书似的。

她不怵,把家里买菜的钱、给林栋哲买文具的钱,都一笔一笔记在小本子上,对着课本琢磨:“这买菜花了五毛,是不是就跟车间领了材料似的,得记成花出去的?”

每天晚上,她就着台灯扒拉算盘,珠子打得噼里啪啦响。

有回算错了个数,急得首拍桌子,林武峰笑着帮她从头捋,她才算明白哪儿错了。

后来车间里算账,她算得又快又准,主任都夸她:“宋莹,你上夜大后,这脑子越来越灵了。”

黄玲学行政管理,也没闲着。

老师让写个通知,她琢磨来琢磨去,总觉得写得太啰嗦。

庄超英就拿学校里的通知给她看:“你看这上头,先说事儿,再说时间地点,清清楚楚。”

她就照着练,家里买煤、买家用,给孩子布置任务,她都自己写个条子记下来,练着把话说得明白利落。

俩人一有空就凑一块儿。

宋莹教黄玲认算盘上的数,黄玲帮宋莹顺顺作业里的句子。

有回张阿妹在巷口看见,撇着嘴说:“还真把自己当学生了。”

宋莹听见了,没吭声,就是手里的算盘打得更响了。

黄玲拉了拉她,笑着说:“咱接着练,让她看看。”

日子一天天过,宋莹的小本子记满了,黄玲写的条子攒了一沓。

巷子里的人都说:“这黄玲和宋莹,是真下功夫了。”

这天傍晚,黄玲正踩着缝纫机给图南补校服,忽然听见院门口传来熟悉的声音:“阿玲在家不?”

她掀帘出来,见黄父黄母拎着个布包袱站在院里,手里还提着一网兜苹果。

“爸!妈!你们咋这时候来了?”

黄玲又惊又喜,赶紧接过包袱。

上回八月底黄父黄母回常州本来说好领完工资就过来,结果因与相关部门交接退回剩余祖产的事,耽误了两个月。

黄母拍了拍她的手:“上个月你说你报了夜大,我跟你爸想着,你又上班又上课,还得带俩孩子,肯定忙不过来。家里如今没啥事了,就过来搭把手。”

黄父往屋里瞅了瞅:“超英呢?孩子呢?”

“超英去学校带晚自习了,图南和筱婷在隔壁栋哲家看电视呢。”

黄玲笑着往隔壁宋莹家方向走,“我这就去叫他们回来。”

黄母拉住她:“别叫了,让孩子们玩会儿。我跟你爸带来了红薯干,等会儿蒸上,给孩子们当零嘴。”

说着就往灶房钻,路过外间看到餐桌上堆着的课本,拿起翻了两页,“行政管理?这字儿写得真周正。”

黄玲脸一红:“瞎写的。”

“啥叫瞎写?”黄父坐在院里的小马扎上,“能静下心来学就好。我跟你妈来了,往后接送孩子、做饭这些事,我俩包了,你只管安心上课。”

正说着,宋莹端着一碗萝卜干,见了黄父黄母,笑着给二人打招呼:“叔!婶!你们来啦!”

黄母拉着宋莹的手:“宋莹,听说你跟阿玲一块儿上夜大,学会计?”

“嗯,刚开始学,还不太懂。”

宋莹挠挠头。

“不懂就问。”

黄父接话,“我年轻时候管过厂子,虽说跟现在的会计不一样,但总算沾点边,有啥简单的,你也能来问我。”

宋莹眼睛一亮:“真的?那可太好了!前两天有个「固定资产折旧」,我琢磨了半天没弄明白……”

黄父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往宋莹身边凑了凑:“固定资产折旧啊,这就跟咱家里的老物件似的。你看后院里那口大水缸,刚买回来时新崭崭的,用个十年八年,缸底磨薄了,边上裂了缝,是不是就不值当初那价钱了?”

宋莹愣了愣,随即拍了下手:“叔,您这么一说,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是不是说,机器用久了会磨损,价值慢慢变低,这变低的部分就得记成折旧?”

“就是这个理!”

黄父笑着点头,“比如那自行车,新的花两百块买来,用五年后,顶多值五十块,这每年少的三十块,就跟折旧差不多。”

黄母端着蒸好的红薯干出来,见三人说得热乎,笑着往宋莹手里塞了一块:“先垫垫肚子,让你叔慢慢给你说。这学问啊,就得这么掰开揉碎了讲才好懂。”

宋莹咬着甜丝丝的红薯干,心里亮堂了不少,连声道谢:“叔,您这比方太管用了!我回去再对着课本琢磨琢磨,肯定能弄明白。”

黄玲看着这一幕,心里暖烘烘的。

父母来了,不光帮她们减轻了家里的负担,连学习上都能搭把手,这夜大的路,走得更踏实了。

往后,黄父常借着吃饭的功夫,给宋莹讲些老厂子的记账法子。

今天说“盘点库存就跟家里清粮仓似的,得实打实数清楚”,明天讲“记账得像记柴米油盐账,一分一毫都不能差”,那些枯燥的会计术语,经他这么一讲,就变得鲜活起来。

黄母则把俩人的生活照顾得妥妥帖帖,早上天不亮就起来熬粥,晚上等她们下夜大回来,锅里总温着热汤。

有回黄玲晚自习回来晚了,见灶房灯还亮着,黄母正给她烤馍片,说:“晚上上课费脑子,垫垫再睡。”

宋莹几乎天天往黄玲家跑,她常带着问题来请教黄父,黄母总多盛一碗饭给她,还打趣:“宋莹,你这天天来,跟咱家半个闺女似的。”

巷子里的人见了,都笑着说黄玲家成了“夜大辅导班”。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