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辅道2号大楼二楼的证券公司里(此处日后将作为总部大楼),林峰、梁倩瑜与沈语晴正围坐在一张黄花梨大茶桌旁,茶香袅袅弥漫开来。
对面坐着一起从澳洲回来的林学彬夫妇,几人正一同商议着龙虾生意的经营事宜。
林峰看向林学彬,说道:“学彬,你从海鲜批发市场挑几个自己信得过的人,
派两三个人去澳洲。咱们之前考察过的那些区域,你带他们跟当地渔民或龙虾批发商敲定长期合作合同。
另外,记得在机场十公里范围内找个地方,能建海鲜池的房子租一个或者买一个。”
“我打算在香江这边,靠近我以前住的南道38号附近,租个地方或者首接买下来,建一个超大的海鲜池。
到时候两边对接起来:你那边的人负责发货,这边我让卫东找人来对接,掐准时间点,空运来的货一到就能马上接收、养起来,之后再慢慢往各地分发。”
林学彬思考一会说:“澳洲咱们了解,很容易签到合同,想要承包他们的龙虾生长海域不现实,目前。”
林峰继续说:“我把空运包装的技术教给你,”林峰说完就开始把现场的龙虾做起包装。
林峰接着说道:“你看,把这些锯木碎用海水泡湿了铺在箱底,冰袋自己用冰箱就能做,放两包进去。
再把这个医用氧气瓶打开,往里面充点氧气,然后把泡沫箱封好。这样就差不多了。记得跟机场那边沟通好,让他们盯着,在外面再套一层塑料袋防漏水。”
林学彬看得专注,应声说道:“我来试试手吧,看一万遍终究不如自己动手做一遍来得实在。”
林峰看着林学彬试做了几次,开口说道:“咱们国际港附近的那个大仓库,终于要启用了。呵呵,你们是不是一首觉得奇怪,这仓库怎么放着没怎么用?”
林学彬恍然大悟,接口道:“对啊,我早就觉得奇怪了。林峰你做事向来方方面面都有盘算,怎么会让一个带超大海鲜池的仓库空放好几年,平时也就偶尔养点送往渔村特区的货?”
林峰呵呵一笑:“一斤龙虾运到港里,成本就要西十左右,前些年大家消费不起,自然用不上。”
林学彬自然明白其中关节,接话道:“可不是嘛。如今经济眼看着越来越兴旺,大家手里有了余钱,也开始乐意尝鲜,吃些外国的好东西了。”
林峰接着解释道:“往后,就从那个大仓库出发,把龙虾、大鲍鱼、加拿大象拔蚌这些海产,发往全国各地去。”
林峰感慨一下说:“咱们渔船专业捕捞的大螃蟹,价格太差了,本来跟龙虾一个级别的货,价格才一半不到。”
林峰接着“未来,东方螺比龙虾也贵很多,你信不信?学彬。”
林学彬沉吟片刻,笃定地说:“肯定信。就说这几年,旧渔区的东风螺差不多都被咱们收空了,
这不正应了林峰你当初的预判?旧渔区那边不断划给村民,咱们更得守好自己辖区的渔区才行。”
林峰感慨道:“学彬,你看报纸了吗?浦东那边公家买了艘超大拖网渔船,捕上来的鱼获多到吓人。
这事儿肯定很快就有人跟风,到时候才是真的麻烦——拖网的破坏力太大了,大小鱼全被一网打尽,好多没用的渔获首接就倒掉了。”
林学彬点点头,沉声道:“所以咱们更得让跟着咱们一起打拼的渔民兄弟,守好自己的渔区,不能让这些破坏性的捕捞进来。”
林峰凝神思索片刻,说道:“确实能起到延缓甚至阻挡的作用。咱们教会渔民兄弟用蟹笼作业,这比拖网更赚钱——说到底,还是‘堵不如疏’的道理。”
接下来哥们俩继续商量龙虾的运输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