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青云城的天色格外明净。
调研组离开己满一周,余温未散。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青云模式”的尝试与成果。政务网络上一项关于“青云人事结构调整及治理体制创新”的论文,被匿名挂出,迅速引发上层注意。
此文署名“沈青云、林宛如”,附录中还有赵川的调研数据支撑。
“太激进了。”这是多数老常委的第一反应。
“但数据确实扎实。”这是市委组织部主任在私下的评价。
然而,也正是这一篇报告,让中组部第三次点名“青云值得进一步观察”。
而此刻的青云台,却暗流汹涌。
陆观海落马的余震,并未因其被带走而平息。
反而在他留下的真空地带,激起更多人对“继任者”的虎视眈眈。
沈青云稳扎稳打,但知道风头一旦太盛,反而容易“未及冲顶,先被拉拽”。
“从现在开始,你只做三件事。”林宛如在深夜办公室中,指着白板说。
“一,整合观海旧部,分而不裂;
二,稳定改革委员会运转,不让青云的实验项目停摆;
三,让你的名字,在下一轮常委递补提案中,出现。”
沈青云看着她:“我可以做到,但——你呢?”
“我还留得住吗?”
林宛如摇头:“我不知道。但至少,在这一场权力风暴彻底落幕前,我们必须共进退。”
她顿了顿,“至少,在纸面上,我们依然是青云试验的共同承担人。”
青云市政府新闻办发布通告:市长办公会议即将进行人事调整通报,并同步对“青云廉政透明制度”做阶段性总结。
这一则看似中性的通告,却被媒体捕捉到另一个信号——青云改革,不再仅限于基层试点,它正逐步扩展至人事制度、财政透明与项目全周期监管等各层面。
而更关键的是,沈青云作为“改革推行第一责任人”的角色,首次以“副市长主持市政改革会议”身份亮相全市视频会议。
那天的视频首播,在政务云上观看人数创下本季度新高。
沈青云坐于青云台会议长桌之上,穿深灰西装,语气沉稳:“任何一项体制革新,若不能在机制上自我净化,它注定只是形式主义的温床。”
他提出“干部责任链制度”,推行“政策跟踪与民意实时回流”机制。
会后,省委宣传组转发了他的发言摘要,标题是——《青云初试锋芒:改革者的逻辑与魄力》。
与此同时,在青云市纪委留置中心,陆观海的一纸供述正在交叉验证。
“他说,早在三年前,青云台的旧城区棚改资金,就有一部分被截流至外地项目账户。”
“有没有实证?”
“目前账面确有异动,但签批责任人,不是他。”
“是谁?”
“……林宛如。”
这一句,落入某位省纪委副组长的耳中,他眉头一皱:“继续查。但注意保密。她是改革副组长之一,此时动她,必须有十足把握。”
风口之中,每一个细节都足以决定成败。
夜色之下,沈青云接到一通陌生来电。
“请注意你的改革方案。”
“你是谁?”
“你越往上走,风越大。陆观海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电话挂断。
沈青云面色不变,只对赵川说:“我们要准备一个应急版本——若我被边缘化,你如何继续。”
赵川沉默许久,答道:“你真以为我留在青云,是为你?”
沈青云一愣。
赵川却轻轻一笑:“我早说过,我欠你的,是一次机会。不是一世追随。”
沈青云点头:“我明白。”
两人之间,没有兄弟情深,也没有政治依附,只有彼此信念曾经交汇。
数日后,青云台迎来全市各区改革推进会议。
沈青云带着他起草的“干部转岗兼改评估报告”作为分发材料,在众目睽睽之下,对市人事编制单位原有结构提出重构模型。
当他讲到“青云并不需要重复的职能交叉单位,而是需要一个能服务于公正和效率的管理中枢”时,会议室一度静默。
许多眼神交错。
那一刻,他不是副市长,不是改革协调员,而是将刀锋架在旧制命脉之上的执刃者。
而这份锋芒,就在青云台之上,第一次真正亮出。
会议后,一位年近六旬的常委走到他面前,沉声问道:“小沈,你知道你今天说的这些,会得罪多少人吗?”
沈青云回以一笑:“我知道。但我更知道,这些人,在拖着青云往下走。”
那位常委久久不语。
片刻后,拍拍他肩膀:“我年纪大了,但你让我看到一件事——年轻人还能做梦。”
“我,不反对你。”
这一句话,意味着第三票——常委团中,最中立的一位,向他点头。
沈青云离开会议室时,回首望向青云台主楼。
这座大厦,曾是陆观海的主场,今日起,终将开始,听到另一个名字。
而这个名字,叫——沈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