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星河为证
猎户座旋臂的星尘带中,“薪火号”飞船正穿梭于璀璨的星云间。船舷的舷窗上,刻着《人间正道经》的最后一句箴言,在星光下泛着微光。林深望着舷窗外掠过的陨石,那些岩石上的水蚀痕迹正被飞船的量子扫描仪解析——这是远古星际移民留下的痕迹,与南极洲“世界树”遗迹的能量频率完全吻合。
“所有文明的终极命题,都是如何在浩瀚宇宙中守住自己的根。”苏晚的声音从全息控制台传来,她正坐镇地球的“文明档案馆”,指尖划过由无数古籍全息投影组成的星图。那些泛黄的卷轴与二进制代码在她身边流转,形成一幅跨越时空的文明图谱。屏幕上,火星伏羲城的孩子们正将《破晓书》的理念编入星际通讯协议,他们编写的代码里,藏着甲骨文的象形逻辑。
突然,飞船的警报系统发出柔和的提示音——这是借鉴了古代风铃原理设计的新警报模式。前方出现一片由液态水晶构成的小行星带,每颗水晶都在播放不同文明的记忆碎片:有硅基生命用恒星能量书写的史诗,有气态星球文明留下的数学诗篇,还有一段模糊的影像,显示着《人间正道经》的原始刻本在某个早己消失的星球上被供奉。
“它们在欢迎我们。”年轻的领航员阿明兴奋地喊道,他的机械臂上纹着北斗七星的古法图案。水晶小行星带自动分开一条通道,中央悬浮着一枚橄榄叶形状的能量核心,触碰的瞬间,林深的脑海中涌入洪流般的信息:宇宙中所有曾达到星际级别的文明,都在“世界树”计划的辐射范围内,而人类,是第一个同时继承了科技火种与自然敬畏的文明。
地球同步轨道上,陈默的青铜眼罩化作一道光桥,连接着月球基地与地心深处的能量枢纽。他身旁,黛安正调试着从南极洲遗迹带回的水晶矩阵,那些曾经用于监控人类的机械哨兵,如今己被改造成守护生态的“大地卫士”,在亚马逊雨林的上空巡逻时,会自动避开迁徙的候鸟群。
“第一份星际文明公约草案完成了。”林深将数据发送给所有殖民星,文件的抬头用三种文字书写:甲骨文、现代中文、以及新破译的水晶星文。公约的核心条款来自《人间正道经》的“和而不同”,却用星际通用的数学公式进行了诠释。全息投影中,火星的少年们举着用基因培育的荧光植物组成“共荣”二字,地球的孩子们则在重建的敦煌石窟前,用3D投影将壁画上的飞天与外星飞船绘在了同一片天空。
当“薪火号”驶出水晶带,前方的星空中,无数文明的飞船正列队等候。它们的外形各异,却都在船身绘制了象征生命的符号——有的是树叶,有的是螺旋,有的则是与甲骨文“生”字高度相似的图案。林深按下通讯按钮,传输的不是作战指令,而是一段由古琴与量子声波合成的旋律,那是根据《人间正道经》开篇的韵律改编的星际问候曲。
舷窗外,星辰如河。林深想起五十年前在藏书楼看到的那句话,此刻终于明白其深意:文明的延续,从不是孤芳自赏的坚守,而是以己之炬,引万星同明。飞船的日志系统自动更新了最后一条记录,时间戳显示为新纪年元年,记录者一栏,写着“人类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