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研发中心】
2006年9月的北京,秋高气爽。中关村软件园的新办公室里,苏晚正在调试最后一台服务器。北京研发中心的50名员工中,有12位来自中科院半导体材料研究所,平均年龄35岁,个个都是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家。
"苏博士,侧信道攻击测试结果出来了。"安全专家李工递过来一份报告,眉头紧锁,"功耗波动还是超过8%,达不到EAL4+等级。"
苏晚接过报告,指尖划过"电磁辐射特征熵值"一栏:"我们需要重新设计电源管理模块。"她调出电路图,"把线性稳压器换成开关稳压器,再增加电磁屏蔽涂层。"
"但这样会增加15%的功耗!"年轻工程师小张反驳,"车规级芯片对功耗要求很严格。"
这就是北京团队面临的典型困境:安全与功耗的平衡。深圳团队派来的老王忍不住插话:"我们星核3号的电源管理方案或许可以借鉴..."他还没说完,就被李工打断:"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的安全等级不一样,不能简单套用!"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紧张。苏晚突然笑了:"正好,我们来个'南北协作'。"她将团队分成两组,"北京组负责安全算法优化,深圳组负责功耗控制,两周后交换方案。"
【侧信道攻防战】
接下来的两周,北京研发中心变成了攻防战场。安全组搭建了专业的侧信道攻击平台,用示波器记录芯片加密运算时的功耗曲线;功耗组则拆解星核3号的电源管理模块,尝试将动态电压调节技术移植到安全芯片。
"找到了!"第三周周一,小张兴奋地冲进办公室,"AES加密的第7轮轮密钥生成阶段,功耗波动最大!"他展示仿真结果,"我们可以在这里加入随机延迟,让攻击者无法提取有效信息。"
深圳组的老王则带来了好消息:"采用自适应电压缩放技术后,功耗降低了12%,现在总功耗2.1mA,满足车规要求!"
当两组方案结合,新的测试结果出来了:功耗波动<5%,电磁辐射特征熵值降低40%,成功通过莱茵TüV的SCA测试。李工握着老王的手,第一次露出笑容:"你们深圳速度,还真有点东西。"
苏晚看着融合后的设计方案,想起父亲苏振邦的建议:"安全不是加法,而是乘法——每个模块都要安全,才能保证整个系统安全。"她给父亲发去邮件,附上测试报告:"爸,我们做到了。"
第二天清晨,收到回复,只有一句话:"丫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车规级考验】
通过安全认证只是第一步,车规级可靠性测试才是真正的难关。在华腾汽车的实验室里,星盾1号经历了残酷的考验:
温度循环:-40℃冷冻2小时,105℃烘烤2小时,如此循环1000次。当第999次循环结束,芯片从低温箱取出时,苏晚的手心全是汗。测试员接通电源,示波器上显示出稳定的波形——功能正常!
湿度测试:85℃/85%RH的恒温恒湿箱里,芯片连续工作1000小时。第723小时时,监控系统报警:某引脚漏电电流超标。团队连夜排查,发现是封装胶的吸湿问题,更换为军工级材料后问题解决。
振动测试:10-2000Hz的随机振动,加速度20G。测试结束后,X射线检测显示,深圳团队优化的焊点设计完好无损,而参考设计的3个焊点己经出现微裂纹。
2006年12月28日,星盾1号正式通过AEC-Q100 Grade 2认证。证书下来那天,北京研发中心的员工自发组织了庆祝会。李工喝得微醺,拉着苏晚说:"以前总觉得民营企业只追求短期利益...现在我信了,你们是真的想做中国最好的芯片。"
那天晚上,苏晚在技术日志上写道: "2006.12.28:星盾1号认证通过。感谢北京团队的严谨,感谢深圳团队的灵活,更感谢父亲的指导。安全芯片就像盾牌,既要坚固,又要轻盈——这或许就是中国芯应有的样子。"
窗外的中关村,灯火通明。苏晚知道,星盾1号只是开始,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信息安全将成为车载芯片的核心竞争力。而星辰科技,己经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