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雾中的黄浦江泛着冷铁般的光泽,游轮驶过十六铺码头,在江面犁开一道泛着霓虹倒影的浪痕。晏清扬站在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窗玻璃映出他肩章上那颗将星——三年前就该缀在那里的金属,如今终于找到了它的位置。
他松开领口最上方的风纪扣,铜质纽扣背面那道细如发丝的刻痕硌在指腹。五年前国防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宋临安曾用她的战术匕首尖抵着这枚纽扣,刀锋在铜面上刮出极轻的一声"嚓"。当时礼堂的灯光太亮,他没能看清她眼底的情绪,只记得她说的最后一句:"有些标记,得跟着你一辈子。"
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港口防御系统的激光网格正以0.3秒/次的频率扫描江面。某个瞬间,光斑掠过对岸国际医院的玻璃幕墙,在晏清扬视网膜上灼出一小片蓝白色的残影——像极了无影灯在手术室墙壁的反射。
"晏总,三号预案需要您签字。"秘书递来的平板电脑边缘沾着咖啡渍,消毒酒精的味道混着哥伦比亚豆的焦苦。他划动页面时,系统自动放大静安区某条救护车专用通道的3D建模图,比例尺精确到毫米级的巷战标准。这让他突然想起二十岁那年在战术课上,自己曾因三厘米的标图误差被罚抄整本《非对称作战纲要》。当时宋临安作为课代表来收作业,指尖点在他用红笔修改的坐标上:"差之毫厘..."她的指甲修剪得圆润整齐,甲床泛着健康的淡粉色,"...失之千里。"
窗外的江轮拉响汽笛。恍惚间,那声长鸣与记忆里弄堂口卖酒酿的梆子声重叠。十七岁的章拂柳总爱把酒酿圆子里的桂花挑出来,一粒粒排在他物理课本的边角。有次她突然用圆珠笔圈住某道力学题配图里的小船:"这像不像战术沙盘?"阳光透过蓝布窗帘照在她睫毛上,在习题册投下栅栏般的阴影,"等你去指挥真正的战舰时..."她的笔尖在"黄浦江"三个字上顿了顿,"...会不会觉得我们当年的纸船太幼稚?"
现在他的确在指挥真正的战略部署——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显示,三艘装载特殊设备的货轮正泊在杨树浦码头。但当他看向监控镜头里医院楼顶的首升机坪时,视网膜却自动补全了某个不存在的画面:章拂柳站在停机坪边缘,白大褂下摆被江风掀起一角,露出她高中时最常穿的那双浅口帆布鞋。
"气象局刚更新的数据。"技术员的声音将他拽回现实,"台风'白鹿'可能提前登陆,建议把陆家嘴的防空演习提前。"投影仪蓝光里,悬浮窗弹出某份医疗专家组名单,章拂柳的名字后面跟着醒目的"神经外科首席顾问"字样。他注意到她的电子签名笔迹变了——曾经恣意的连笔如今拆解成标准仿宋体,像被什么无形的东西驯服过。
会议桌对面的海军参谋突然敲了敲激光笔。红点落在屏幕的医院立体建模上:"根据反恐条例,这类重点区域应该..."光斑滑向地下一层的核磁共振室,"...部署放射性物质监测仪。"
晏清扬端起咖啡杯,杯底与瓷盘相碰的脆响让所有人安静了一秒。杯垫是华山医院建院120周年的纪念品,亚麻材质边缘己经起毛。他突然想起上个月在医学论坛看到的视频——章拂柳站在无影灯下讲解某台颅脑手术,当镜头扫过她操作显微镜的左手时,放大二十倍的画面清晰显示她腕骨内侧有个淡褐色小痣。那是2008年夏天被钢笔尖误伤留下的,当时她正在给他补物理笔记,窗外的蝉鸣突然吓得她手一抖。
"按世博会期间的S级预案执行。"他的声音比想象中平静,手指在平板上划出新的警戒圈,"医疗通道半径扩大至两公里。"这个距离刚好能覆盖她从医院到公寓的全部路线。
秘书欲言又止地看了眼安全条例,最终只是沉默地更新了系统参数。当全息投影重新构建出城市模型时,某道不易察觉的程序后门正在后台运行——这是三年前某个加密会议上,宋临安亲手植入的应急协议。此刻它正把医院周边的监控画面压缩成数据包,通过军用卫星链路传往北京某个加密终端。
江面忽然掀起一阵怪风,把游轮甲板上的气球吹向天际。晏清扬看着那个红点越升越高,在探照灯的光柱里变成模糊的像素。十七岁生日那天,他和章拂柳曾在人民广场放过同样的氢气球。当线轴脱手的瞬间,她突然抓住他的手腕:"要是气球飘到..."她的指甲在他皮肤上压出月牙形的白痕,"...你以后打仗的地方怎么办?"
现在他知道了答案——那些轻飘飘的幻想终会坠落在真实世界的战术沙盘上,像此刻大屏幕突然弹出的警报框:**"监测到静安寺地铁站异常热源"**。红色警示符倒映在他虹膜上,恍惚间化作当年章拂柳用红笔圈出的错题。
他按下通讯键:"启动'武陵春'预案。"这个代号取自他们高中背过的词牌,也是当年被李文昊篡改的志愿表上,章拂柳偷偷写在他名字旁边的批注。
黄浦江的夜色愈发深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