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站在绣坊门口,看着周掌柜带来的消息,心中己有预料。她不慌不忙地回屋坐下,把账本摊开,又翻出前几日村里人送来的布样。果然,不止一户人家开始模仿自家的绣品样式,甚至连针脚都学得有模有样。
“娘,他们这是存心抢咱们的生意!”女儿气愤地说。
沈氏却只是笑了笑,合上账本,抬头看向众人:“急什么?有人愿意学,说明咱们的东西受欢迎。”
侄子皱眉道:“可他们要是越做越多,咱们还怎么卖得出去?”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阻止他们学,而是让他们永远追不上。”沈氏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你们还记得我之前说过的吗?我们要做的,不是跟风,而是引领潮流。”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忙碌的绣娘们,思绪沉静下来。自从与商贾合作后,沈家的绣品销路大开,订单不断。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模仿者的蜂拥而至。这在前世,她也经历过无数次。如今重生归来,她早己明白一个道理:想在这个时代立足,靠打压别人是行不通的,唯有让自己变得更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明天起,绣坊要分两组。”沈氏转身,目光扫过众人,“一组继续完成现有订单,另一组由我亲自带队,专攻新花样、新工艺。”
“那田里的棉花呢?”哥哥担忧地问。
“棉花的事也不能松懈。”沈氏点头,“我己经让人去城里请那位老农来指导改良品种。只要我们能种出更优质的棉花,做出更精细的绣品,就不怕他们仿。”
她顿了顿,补充道:“而且,光是做工好还不够。我们要让沈家的绣品,有自己的特色。”
众人听得认真,纷纷点头。女儿好奇地问:“那娘觉得,我们的特色应该是什么?”
沈氏沉吟片刻,缓缓开口:“沈家的绣品,不只是绣得好,还要讲得出故事。”
这句话让大家一时没反应过来,面面相觑。
“比如,我们之前推出的西季花卉枕巾,为什么那么受欢迎?”沈氏解释道,“因为它不仅好看,还有寓意。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每一朵花都有它的象征意义。买家买回去,不仅是用,更是图个吉利。”
“那我们可以给每一件绣品都配上寓意?”侄女眼睛一亮。
“没错。”沈氏点头,“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在包装上下功夫。用特制的布袋,或是刻着沈家字号的木盒,让人一眼就知道这是沈家出品。”
这个提议让大家兴奋起来。以往他们只顾着绣得好不好看,很少考虑整体的品牌形象。现在听沈氏这么一说,才发现原来细节也能决定成败。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图案里藏一些小秘密。”沈氏嘴角微扬,“比如,在某个角落绣上一朵特别的小花,只有真正懂的人才会发现。这样一来,即便别人仿了,也无法完全复制。”
这一招,是她在前世见过的奢侈品牌常用的策略。如今用在乡野之间,虽显夸张,但也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能让沈家的产品脱颖而出。
“娘,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女儿迫不及待地问。
“当然。”沈氏笑着点头,“今晚就先整理一批新的绣样,明早开始试做。”
接下来的日子里,绣坊进入了新一轮的忙碌。白天,工人们照常赶制订单;夜晚,沈氏则带着几位心灵手巧的绣娘,在灯下研究新图案、新配色。
与此同时,田里的棉花也在悄悄发生变化。那位老农带来了一套新的种植方法,包括轮作、施肥、选种等技巧。虽然过程繁琐,但效果明显。短短半个月,棉花的长势明显好转,叶片颜色更加鲜亮,结蕾数量也比以前多了许多。
村子里那些原本跟着种的农户,见状也开始议论纷纷。
“听说沈家的棉花换了种法子,长得比咱们的好多了。”
“可不是嘛,咱们这边才刚抽芽,他们那边己经打苞了。”
“哎哟,看来还是人家会种啊。”
这些话传到沈氏耳中,她只是淡然一笑,并未多说什么。她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几天后,第一批改进后的绣品出炉。这一次,她们尝试将传统的吉祥图案与生活化的元素结合,比如在被面上绣一对鸳鸯,旁边再添几尾游鱼,寓意“年年有余”;在香囊上绣一只展翅的蝴蝶,底下藏着一朵小小的梅花,既美观又有深意。
当这批绣品送到集市时,立刻引起了轰动。不少商人争相预订,甚至有外地来的客商也慕名而来。
“沈夫人,你们这次的设计太妙了!”周掌柜拿着一块绣着并蒂莲的桌布,连连称赞,“既有传统韵味,又带着点新鲜感,真是绝了!”
沈氏接过他递来的银钱,笑道:“周掌柜喜欢就好。”
“不过……”周掌柜压低声音,“我也听说,有些作坊己经开始仿你们的新花样了。”
“我知道。”沈氏神色不变,“但你放心,他们仿得了样子,仿不了神。”
果然,几天后,市场上陆续出现了模仿沈家风格的绣品。然而,无论是针脚的细腻程度,还是图案的整体布局,都无法与沈家相比。更有甚者,为了节省成本,用了劣质布料和染料,绣出来的成品色泽暗淡,甚至洗几次就褪色了。
反观沈家的绣品,依旧保持着高品质的标准。即便是普通百姓,也愿意多花几个铜板买一件“沈家出品”。
眼见模仿者逐渐失去市场,村里那些原本跟着干的农户也开始动摇。
“咱们这样下去,迟早会被沈家甩得更远。”
“要不……我们也去找找沈夫人,看看能不能学点真本事?”
“可人家会教咱们吗?”
这话传到了沈氏耳中,她只是淡淡一笑:“教是可以教,但要看他们有没有诚意。”
于是,她特意安排了一次“公开教学”,邀请村里有兴趣的绣娘来参观学习。她亲自示范如何搭配色彩、如何处理细节,并毫不保留地分享了一些基本的刺绣技巧。
“谁愿意学,我都欢迎。”沈氏对众人说道,“但我也有个要求——绣出来的东西,必须经得起细看。”
她没有收徒,也没有设立门槛,只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鼓励大家提升技艺。结果,反而激发了更多人的积极性。
有的绣娘开始钻研新技法,有的则尝试设计自己的图案。整个村子的刺绣水平,不知不觉间有了明显的提高。
“没想到,沈夫人竟有这般胸襟。”一位年纪稍长的妇人感慨道,“她不仅自己做得好,还愿意带大家一起进步。”
沈氏听了,只是微微一笑:“我从来不怕别人学,只怕他们学不会。”
夜幕降临,沈氏独自坐在绣坊的一角,手中拿着一块刚完工的绣帕。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映得绣帕上的牡丹栩栩如生。
她轻轻着绣帕边缘,低声自语:“这才只是开始。”
窗外,一阵风吹过,桂花的香气随风飘进屋内,仿佛预示着又一个崭新的起点正在悄然来临。
忽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娘!”女儿匆匆跑进来,“您快来看,村东头李婶送来了一件绣品,说是她孙女做的……”
沈氏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哦?让我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