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呸!什么玩意啊!别让我看到维港集团的人,我非得给他们两巴掌不可。”
“你懂不懂股票呀?连报纸你都不看,就敢全仓,哥们,我佩服你!”
“我都买了好几天了,涨势不错,鬼知道……”
两个西十来岁模样的人,手里撕着报价单,斗着嘴,气愤地从陈云笙身边路过。
而维港集团的话语,也引起了陈云笙的注意,他竖起了耳朵,听完才明白过来,其中一个人买了维港地产的股票,还加了两倍杠杆,今天股市刚开盘没多久,就快要爆仓了,正在找朋友借钱要去补仓呢。
陈云笙摸了摸鼻子,知道这是自己的锅,对着身边的林勇军说道:“军哥,你出去帮我买个口罩和一顶鸭舌帽,另外,再买笔和纸一起带回来。”
“好的!”林勇军先是一愣,随后应了一声,就转身朝着门口快步走去,他身上都装有备用金,每次出门花费多少,回家后跟王大福交账并补充备用金。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交易大厅的人,太多、太杂了,陈云笙怕被人认出来,要是真被人打一顿,连说理的地方都没有,谁让自己理亏呢,或者说是“心虚”。
就他刚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股票刚一开盘,维港地产的股价就一泻千里,市值瞬间蒸发了1.3亿港币。
资本市场有一句真理:“市场的反应,永远会比讯息快上一步!”
尽管陈家三兄弟压住了大报纸的报道,但港岛就这么点大,很多事情是根本藏不住的,该传出来的消息,早就通街了,该跑的人,刚一开盘早就跑了。
反观普通股民,本身他们的信息渠道就不多,等他们看到报纸时,黄花菜都凉了!
不一会儿,林勇军就提着一个黑色塑料袋子走了回来。
“少爷,你要的东西都买来了,你看看有没有差的!”
陈云笙点了点头,接过塑料袋,将口罩和帽子带上,然后取出一本记录本和笔,塑料袋装进自己的口袋。
“没少东西!军哥,我想抄录一些股市的讯息,你要是闲着无聊,就自己出去逛逛,有想买的东西,就买,我报销。”
“我没什么东西要买的,少爷,你忙你的,我保准不会打扰你的!”林勇军摇了摇头说道。
陈云笙点了点头,也就没再多说什么了,带着林勇军在隔离区找了个视野好的位置坐了下来,开始记录起了黑板上的讯息。
对于陈云笙这种重生者来说,来钱最快的地方,无疑是“股市”!
因为在他的记忆中,最近就有一波大行情,只要操作得当,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在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华后,华夏与大英就开始围绕着港岛归属问题谈判,消息一传出,整个港岛就爆发了信心危机,不少人就私底下准备移民了。
人要是移民,势必会带走财富的,有不少人早就做了未雨绸缪地准备,先把财富转移到了国外,一旦时局有变动,立马拿上护照就可以坐飞机、轮船离开港岛。
在这种大背景下,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股市也跟着震荡起来,人心不稳,经济不稳定也是正常的啦!
当然了,以我们后世人的角度来看,这个时代的港岛人,就特么是“傻缺”,骂他们傻缺都还是轻的。
就拿2022年大英女王死了,有部分人居然在街道上哭了起来,很难置信对吧!
但这就是事实,TMD都不好好想想,港岛没回归前,过得有个人样吗?
回归后,国家也算是对得起港岛了,给予了极大的自主权,当年移民的人,有许多人都后悔了,但回来港岛后,发现一切都得重头开始,而且,连个厕所都买不起了。
一个字,该!
算了,不说了,再说下去审核都过不了了,回归小说剧情。
大英真不愧是搅屎棍,看到华夏不肯同意主权归华夏,治权归大英的方案,且态度非常的强硬,就知道华夏收回港岛,是势在必行的,也知道自己无力阻挡。
看到此时港岛都人心惶惶的,就动起了坏心思。
1984年3月19日,这一天正好是星期一,成立有150年之久的怡和洋行公开宣布,由于对港岛前途问题的担忧,决定将公司的注册地从港岛迁至英属百慕大群岛。
消息一传出,彻底引爆了人们心中那根紧绷着的弦,开始大量抛售资产、物业。
趁此时机,大英向港岛伸出了橄榄枝,想把港岛的富人和专业人才一网打尽。
更严重的是,由怡和洋行开始,港岛工商界刮起了迁册风,很多原本立足于港岛的企业,也纷纷宣布将公司注册地迁移出港岛,导致很多公司的股价都首接腰斩,跌得最狠的地产公司,市值足足跌去了七成。
大英这招不可谓不狠,真不愧“搅屎棍”的名头。
这股风气,一首持续到了年底双方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后,时局与人心才渐渐恢复了平稳。
毕竟,人们要的只是一个结果,而不是无休止的谈判。
而这正是,陈云笙做空的好时机,尽管目前并没有恒生指数期货可提供做空工具,但有33支蓝筹股可以做空呀!
蓝筹股,指的是组成恒生指数的33支成分股。
只要做空其中几只股票,就足够陈云笙吃得饱饱的了。
【Ps:小说时间是1984年,恒生指数期货,也就俗称的大恒指,得等到1986年5月6日,期货交易所才会正式推出来的。而82支成分股,那也是2022年以后才有的事,目前恒生指数就33支!】
就在陈云笙聚精会神地记录着此时港岛的股市信息的时候。
另外一边,梁文翰来到了陈志明的办公室,并与他握了下手,笑着说道:“陈兄,冒昧来访,没打扰到你工作吧!”
“不会,不会!梁兄,你可是好久没来我这里坐坐喝喝茶了,我巴不得你多来几趟呢。”陈志明也笑着应道。
两只老狐狸,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但双方表面功夫都做得很不错,仿佛真如同真是老朋友见面一般,拉起了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