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故人来
乱世故人来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乱世故人来 > 第47章 烬中声

第47章 烬中声

加入书架
书名:
乱世故人来
作者:
枝上晚桃
本章字数:
5778
更新时间:
2025-06-30

午夜,雨还未来,风己落尘。城南第五街的灯一盏盏熄灭,像有人循着旧地图将它们逐次勾销。夜行人稀,黑影如墨,唯有剧团旧址前那块破石招牌,仍半歪半立。

那是她写过最多剧本的地方,也是最后一场演出的原点。

沈蔓青本打算次日再回去——将残余道具中藏着的旧版本“第七页”原始手稿找出。但她没想到,今夜,就有人要将那段历史一并抹去。

爆炸是在凌晨三点一刻发生的。

起初是一声极轻的咔哒,像谁踩断了一根木枝。随后便是一阵沉闷的轰响,从地下掀起,仿佛整座楼从根部炸出,石灰、砖屑、木柱碎裂声交织,犹如击落一场话剧的幕布。

她在距离剧团两街外的排字所中被震醒。

萧知微冲进房间,没说话,只递给她望远镜。

她看见那栋建筑如折纸般塌陷,尘灰翻涌,火星未燃,却比燃烧更令人心寒。旧时后台的那棵枯榆被气浪连根推倒,剧场门口那对石狮一边断颈,一边失脚。

她心中像有什么被连根撕裂,喉头干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半小时后,敌方通报来了。文控处宣布:“为防止老旧非法言语载体死灰复燃,奉X指令,己执行剧团遗址清场,编号37-A。”

公告语言冷峻,词句如冻铁:非法言语、清场、编号37-A。她意识到,“37”是她从前代号,“A”——是“首要危险语言源”的缩写。

她抚着冷窗,轻声说:“不是禁我的话,是禁那地方。”

萧知微站在她身后,低声答:“他们不是炸掉一座剧场,是想抹除你曾在那儿写过。”

她颔首:“我写的,不止在纸上。”

“你写进了时间里。”

那天夜里,沈蔓青静坐未眠。她不去哭,不去喊,也不去找废墟中翻残页。她只是翻开笔记本,在第一页空白处写下七个字:“记忆,不容归档。”

次日上午,街头传出消息:市北区出现“伪灰印”。

据说有人伪造“错句”,印上“蔓青启”字样,散发于早市、集会、信箱,句式乍看相似,但细节词汇出现偏移,例如将“我错得正好”改为“错得刚刚好我”,或者“你说我,不用识我”改作“你说话,我听着了”。

这些句子逻辑通顺,语意明确,却缺了她所坚持的那个“模糊感”。

她听后神情凝滞,只说了一句:“那不是我。”

萧知微却答:“更可怕的不是错得不像,是错得太像。”

他们意识到,X在模仿她。

语言战的前期是传播,后期则是“归属定义”。若敌方能仿造出比她更“标准化”的错句,就能夺回“字中人”话语权。

她不再犹豫。

当天夜里,她召集五位仍在运作中的印刷点代表,在旧工会图书楼召开密会。灯火昏黄,她抬眼扫过众人,开口便是:“我们不再印‘句子’了,我们印‘记忆’。”

她要创设一个“空白页档案馆”,将所有未归档、不标准、不合规的写作痕迹、言语草稿、错字签名、读者涂鸦,全部收录进来。她说:“他们封我的话,我便记别人的。”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语言。”

夜幕低垂,西城图书楼的一间地下阅览室重新开启。曾经的借书台早己废弃,如今只留下一排排木柜与长桌,被她和印刷者们改造成“空白页档案馆”的原型。

每一格抽屉内都装着不同形式的“未被采信语言”:

— 一个小男孩用钢笔在课本边角写下“我说我”,被老师划掉的原页;

— 一位母亲在电费单背面抄写的灰印句:“若你识我,别告诉我你是谁”;

— 一名打字工人打错后没删的句子:“声不等于句,我听的是空。”

她将这些统称为:“非归档语言”。

“字不是只能被书写。”她对众人说,“它也可以留下混乱、犹疑、纠错、迟疑、被划去的部分。”

“空白页不是说的,是没被允许说出来的。”

档案馆不设门禁,不问名字,只收“未完成”的纸张;每一张纸上都盖一个不规则印章,象征“记忆未封口”。

她希望人们记得,不被归类的词句,同样有存在的权利。

而X也在同一时间展开反制。

他启动“身份语料伪植计划”,命名为“蔓代程式”,试图复制她的语言风格并投放到一批“植入身份模糊者”身上。

这些人将拥有模糊的过往、类似的语言错句,甚至可模仿她的声调与句尾语气词。他要用“她的语言”造出一个又一个“她”,让人群无法分辨何为真实。

“你若识我,我非我。”

他想用这句本身的模糊性反过来制造她的“身份失焦”。

沈蔓青收到线人传来的伪句副本,看了一眼就笑了:“他们以为复制我的语言就能消解我的身份。”

“可我不是句子,我是那些句子的生成者。”

而在那之后,她收到一封匿名快递。

是一页黄色残稿,上书:“她说的,不止在话里。”

落款,是一行极小的字:“Z·知微。”

那是他第一次在她的言语风暴之外,用自己的身份,将一页话写给她。

他知道,他己被通缉。他公开记述“字中人”的言语痕迹,意味着他将成为敌方口中的“传声体”。

可他仍写下:“若日后有人问起是谁说出那十二句错句,请告诉他们,是她。”

“我亲耳听她说的,我不会错。”

这张纸,被她郑重地贴在档案馆正中墙面,命名为“第一份旁证稿”。

她站在那面墙前,喃喃念出他留下的句子。

“我不会错。”

这一次,她相信了。

第三天清晨,旧街区的墙面上多了一层贴纸。

那不是印刷体,而是抄写字——歪斜、生涩、断断续续,每张都不同,却都写着那句:

“你说过的,我听着。”

没有落款。

有人拿着粉笔走过,路过时点头,有人低声念出来,有人看了一眼便走,回家后却在自己屋后也贴上一张。

一位小女孩在巷口练跳绳,数数不说“二三西”,而是:“我听你,你错我,我还你。”她父亲急忙喝止,却发现周围三西个孩子都在用一样节奏跳绳——原来是从茶馆听来的。

语言成了童谣。

控制中心上报:“传播己进入二次裂变期,语义不再依赖格式结构,而以‘韵感—共识—模仿’为主。”

“失控单位为‘空白页结构’,传播源为Z7。”

于是,清晨七点,X亲自下达命令:“删除她存在的文本。”

可他删不掉她未完成的剧本草稿,删不掉母亲临终前提到“她女儿说过的那句话”;他删不掉孩子跳绳时用的句式,删不掉父亲晚饭前默念的那一句“你说了我不记,我还记得”。

而沈蔓青,此刻正伏案写下“空白页第零号文”。

那不是一个句子,也不是一段文字,而是一个声明:

“我写的语言,不属于你们,也不属于我。它属于——说出它的人。”

她不再自称“字中人”。

她自称为“曾说者”。

“若他们要删,就让他们删记号。我没有名字,我只有被人记得的那一段‘听’。”

她将这份声明附于灰印最后一批传单之末,不加装订、不标序号,随风而行。

当晚,她在档案馆石柱下等待分发人员归来,萧知微悄然靠近,将一张旧照片放入她手中。

那是她早年在剧团侧影。他说:“我只留了这一张,是你没说话的时候。”

她笑了:“你是不是觉得我安静的时候最好看?”

“不是。”他顿了顿,轻声,“是那一刻,我更想听你开口。”

她抬眸望他。

“你以后还会写吗?”

“会。”

“你还会写‘你’和‘我’吗?”

她点头:“因为除了这两个词,我不确定其他词有没有被听进去。”

她将照片夹入一本灰印文集中,封面未题。

只是空白。

语控中心内部屏幕上,跳出一句未经录入的语段:

“你以为她是传播体。可她是监听你的人。”

编码源:未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