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沉默并不尴尬,反而有种奇异的协调感,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在流动。
课程快结束时,老师巡视过来,在他们两人画架前停下了脚步,表情有些诧异。
“这……非常独特。你们两个,是在搞联合创作?”
九条凛和苏琉璃的动作同时停住。
确实,他们的画风南辕北辙,一个色块分解,一个网络连接,但在核心概念上却诡异地统一,像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解法。
“算是吧。”苏琉璃低声应道,偏头给了九条凛一个询问。
九条凛点了下头。
这确实构成了一种非典型的合作。
老师对这两幅作品评价很高,称赞他们“突破了传统情绪表达的框架”,甚至建议他们可以把这种思路发展成一个系列作品。
下课铃声响起,教室里的人很快散去。
苏琉璃收拾得很慢,动作间带着一丝犹豫。
书包敞着口,桌面零散的物件,她却迟迟没有归拢的意思
“九条同学,”她开口,声音比之前清晰一些,“我有个……请求。”
【社交请求:意外的互动邀请。】
九条凛停下收拾画具的动作,等待下文。
“我在做一个艺术治疗的研究项目。”苏琉璃解释,“关于系统化方法在情绪表达和处理中的应用。你的……思维方式,很契合。”
她顿了顿,组织着语言:“我想邀请你,参与几次实验性创作。根据特定主题进行,然后一起分析结果。”
九条凛快速评估。
他通常会回避这类需要额外社交投入的活动。
但这个项目本身——将情感系统化——恰好触及了他个人研究的核心领域。艺术治疗,一个他未曾涉足的角度。
【决策分析:潜在收益:有价值的数据,新经验。风险:社交链接加深。】
“具体要求?”他没有首接回绝。
苏琉璃显然没料到他会这么爽快,话都说得快了些:“主要就是每周一次,咱们一起搞一幅指定主题的画。画完之后,咱们再碰头分析分析。地方嘛,就定在美术室,具体钟点好商量。”
九条凛心念电转,迅速评估了时间成本:“行。但每次最多一小时。”
“好!”苏琉璃立马点头,脸上漾开笑意,“太棒了!那……要不就下周一放学后?”
这事儿就算定了下来。
两人各自麻利地收拾着桌上的东西。
九条凛拎着包走到教室门口,刚准备抬脚。
“那个,九条同学……”苏琉璃的声音轻轻地从后面飘了过来。
他停步,转回身。
“谢谢。”
九条凛眉梢微动,不明白她这谢从何来。
“谢谢你,能看到……那些颜色背后藏着的东西。”苏琉璃的声音压得很低,几乎成了喃喃自语。
话音刚落,她便飞快地一拧身子走了,背包上的金属链子“叮铃当啷”响成一片,那清脆的动静在空荡荡的走廊里越飘越远,最后彻底没了声息。
九条凛在原地愣了几秒。
这次互动带来的信息量,不小。
归还一幅画,竟意外触碰到一个内核与自己同频的个体。
思维方式如此相近,外在表现却截然不同。
【关系评估:苏琉璃,初步连接己建立。基础:共同的系统化思维倾向。互动模式,异于先前所有对象。】
回公寓的路上。
九条凛调取了内部社交网络模型。
白月澪(数据精准)。
陆小铃(传统与现代)。
向阳葵(表演与真实)。
星野光(运动与正义)。
现在,苏琉璃(艺术与创伤)接入。
短短几周,五个截然不同的节点,接入了他的系统。
每段关系的起点,无外乎“观测”与“分析”。
但过程,总会衍生出无法完全预测的变量。
今天尤其如此。
那种将内部混乱强行结构化的冲动,在苏琉璃那里,获得了清晰无比的映照。
一种低沉的共振,随之引发。
这感觉……不坏。
【系统状态更新:防御阈值,下降至60%。社交网络复杂度指数,上升。观察者身份,持续受干扰。】
记忆宫殿。
代表苏琉璃的那个房间,正在发生剧变。
烧毁的画室废墟之上,崭新的结构拔地而起,以惊人的速度自我构建。
墙上那幅残缺的自画像,不再仅有模糊的右半边。
左半边脸的轮廓,也开始浮现,虽然依旧不甚清晰,但己然有了雏形。
房间中央,凭空悬浮起一张巨大的色彩编码图谱。
无数抽象翻涌的情绪,被强行解构、编码,转化为规整的色块与冰冷的数字。
一种奇异的秩序美感,从中诞生,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精确。
周一放学后,九条凛准时抵达美术室。
空气里有松节油和颜料的混合气味,并不难闻,反而带着一种奇异的宁静感,与窗外教学楼的喧嚣隔离开来。
苏琉璃己经到了。
她站在窗边的画架前,身形被午后拉长的光影勾勒得有些模糊。
画架、画纸、崭新的颜料盒、洗笔筒、调色盘——两套,所有物品都分门别类,整齐地摆放在旁边的推车上,一丝不苟,透着主人特有的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