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台,风未停,局仍悬。
沈青云出席常委会的讲话像一颗石子,落入表面平静的湖面,却在水底搅起千层浪。
虽然暂时压住了调离风波,但他知道,这不过是权力旋涡中的一次浅层博弈。他所动的,并不只是某些人的利益,而是整个体系的微妙平衡。
他没有退路。
赵川带来消息:“观海最近几天没露面,传言说他在和京城某些老部下接触,想要从上面打‘预判牌’。”
沈青云放下手中文件,神情未变:“让他以为我只是在守。”
“你不是吗?”
沈青云轻笑:“有些刀,藏得越久,才越锋利。”
他拿出一份旧报纸,指着角落一则不起眼的招商广告:“这里,是山海项目的源点。”
赵川一怔:“你是说……从头到尾,这个项目就不是为了发展经济?”
“是为了做局。”
“引诱?”
“布局一整套利益通道,再用合法的手段包装,设下天罗地网,引人入瓮。”
赵川头皮发麻。
“三年前的一起拆迁案,我们翻过,那时候我们还以为是孤立的腐败。”
“现在看来,是整条线上的引子。”
沈青云目光如刃:“我要揭这一张网。”
与此同时,陆观海正在一处秘密别墅会客。
来者身份不明,但言语锋利:“你动得慢了一步。”
陆观海眯起眼:“你以为,这场棋我输了?”
那人抬头看着他:“沈青云这一招‘借档案突围’,不但稳住了身位,还让巡视组更加站队。”
陆观海冷笑:“稳得住一时,稳不住一世。他太锋芒毕露了。”
“锋芒不怕,只怕你旧债未清。”那人掏出一份文件扔到桌上,“你当年的那笔‘交通基金’,有人开始查了。”
陆观海面色一沉:“我会处理。”
林宛如在档案馆深夜加班,调阅一批2007年旧合同,忽然发现其中一份盖章重复。
她用放大镜仔细比对,发现该公司早在2006年就己注销,合同却是2007年签署。
她立刻意识到问题,连夜打印文件送至沈青云办公室。
“这就是证据链的断点。”沈青云眼神炽热,“我们终于抓住了造假的起点。”
“我担心他们己经察觉。”林宛如低声道,“有人在查我父亲旧日的朋友。”
沈青云陷入沉思:“我来扛风险,你负责再往上推。”
翌日,沈青云亲自带队前往新区管委会,突击审查三家工程公司合同。
新闻曝光后,引发市民热议,原本受压制的媒体终于敢于报道。
青云晚报发表社评《拆假工程的铁证,也需铁手段》,署名为“青梧”。
没人知道,“青梧”正是沈青云大学时代的笔名。
这是他的战书。
夜深。
沈青云独坐灯下,望着青云新区夜色,脑中浮现陆观海十年前在讲台上的那句名言——“干部不是兵器,而是棋盘上的将。”
当年他听完热血沸腾。
如今,他只觉讽刺。
“我不是将,我也不是棋,我是手,握刀的那只手。”
第二日,省委巡视组宣布正式进驻青云台市政府三个月。
而在巡视组进驻的第一天,沈青云递交了一份长达37页的举报材料。
材料标题:《青云新区土地项目腐败链条初探》
最末一页署名:“沈青云,市纪委常务副组长。”
——
巡视组组长看完后沉默许久,轻声道:“这份材料,比我想象得,更彻底。”
“你知道你在干什么吗?”
沈青云坦然回答:“知道。我在等一次,属于这个城市的雨。”
“如果它来迟了呢?”
“我会做那第一声雷。”
与此同时,陆观海接到一个来自京城的电话。
对方冷静道:“你触到了防线。”
“沈青云交的材料,我们也看了。”
“退一步海阔天空。”
陆观海沉默良久,回答简短:“不退。”
挂断电话后,他摔碎了杯中半盏凉茶。
“茶未冷,局己翻。”
“但这盘棋,还没完。”
当晚,市公安局副局长忽然跳楼。
消息传出,整个青云台震动。
而此人,正是三年前“山海招标案”的关键牵线人。
沈青云在看过现场资料后,只说了一句话:“开始清场了。”
“他们宁可灭口,也不让线暴露。”
赵川问他:“你怕吗?”
沈青云苦笑:“我怕。可我更怕,十年之后,我们的孩子依然生活在谎言堆起的城市。”
青云台进入最紧张的倒计时。
一场公开听证会被紧急启动,沈青云、林宛如、赵川作为主要陈述人,在全市政务首播中陈述“山海工程腐败案”全过程。
西小时后,首播点击破千万。
当晚,央视专题栏目《廉政风云》点名青云台,称之为“本年度全国政务公开试点中的重大突破口”。
沈青云成为焦点。
而陆观海,开始成为“沉浮”的那一方。
次日,省委派遣新的专项整治组进驻青云新区。
多个项目暂停,合同冻结,三家大企业被约谈。
那一天,青云新区宛如暂停的城市。
但就在那晚,沈青云回到家,看到门口一张纸条:
【你以为你赢了,其实你己被写进下一场棋谱。——观海】
沈青云将纸条撕碎,望向灯火未熄的青云新区。
“我从未求胜。”
“但我必须坚持。”
“哪怕……我是被埋在棋盘里的那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