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青云台。
街头灯光被雨水折射,映出斑驳光晕。沈青云站在窗前,手中握着一只古色青花杯,杯中是龙井,叶影浮沉。
“这茶,如今喝起来,总有一股铁锈味。”
赵川站在身后,沉声道:“公安系统里有人向外泄密,我们调的卷宗被截了一部分。”
“陆观海出手了?”
“他现在是疯狗,咬谁不是咬。”
沈青云转身,语气沉静:“越是疯狗,越不能退。退一步,它就咬你喉咙。”
此时,陆观海府上,烛火摇曳。他坐在书房中,手指缓缓抚摸一面陈旧的铜镜。
“你说,镜中人是谁?”他自语。
镜中,倒映出他疲惫而扭曲的面容,仿佛穿越时间。
“是我?还是……那个早己死在青云台旧档案中的人?”
他轻轻一笑,笑意渐浓,终至狂放。
“沈青云,你以为你看到的是棋局,其实,你是我布下的棋子。”
第二天,林宛如在办公室收到一份匿名快递。里面是一张照片,一张她与父亲在墓前的合影。
纸背写着:“你父亲的那份录音,若是公开,只怕有人不安。”
她面色瞬变。
与此同时,赵川查到一件事——当年参与青云旧区征迁调查的一位老纪委干部,最近病重,病历显示“胰腺癌”,但诊断医院的档案却无记录。
“可能是被做掉了。”
沈青云目光冰冷:“他们开始清除老线了。”
他立即做出决定:“去联系所有曾参与旧案的人,必须立刻录口供存证,分三处备份。”
沈青云约见省委巡视组长,提出全面查账申请,并要求将青云新区工程合同全部移交中央监管审计。
巡视组长迟疑:“你知道你动的是谁的账吗?”
“我知道。”
“你要扛得住压力。”
沈青云目光灼灼:“如果不是我扛,那将来就是你扛。”
“今天我冒头,是为了让你们以后能低头。”
压力接踵而至。三天内,青云台五位政协常委被匿名举报“与沈青云存在权力交易”,有两人干脆请假不露面。
一时间风声鹤唳。
市政务大楼门口开始出现游行人群,抗议工程停工造成损失。
这些人多数是“被组织”的。
沈青云知道,是陆观海动用了旧部中的基层力量,想用“民意”倒逼巡视组撤查。
他抬头望向青云新区的方向。
“你在动群众?那我也动一动。”
沈青云亲自下基层,连续三天走访工地与居民区,接受媒体全程首播。
他将部分合同现场公示,并请专家团队解释“偷工减料”如何损害百姓生命安全。
他的语气平实却字字落地:“如果今天我们还对权力睁只眼闭只眼,明天你们家楼塌了,都不知道该找谁。”
一时间,风向逆转,网络舆论开始支持沈青云。
当晚,青云晚报头条——《一纸合同的命运,是多少家庭的屋顶》
观海怒不可遏。
“他怎么会知道哪张合同有问题?!”
“他动了我的杯。”
“现在,他要掀我的桌!”
林宛如终于追查出快递的来源——原来是陆观海旧部、公安厅内勤张庆发投送。
张庆发身份微妙,曾是陆观海贴身秘书,后被安排做内控人员。
赵川连夜带队抓人,却被告知:张庆发己于两小时前“失踪”。
沈青云脸色如铁:“是清洗了。”
“他知道太多。”
他坐回办公室,手指敲击桌面。
“我们现在像照镜子。”
“陆观海在镜前做刀,我在杯中养影。”
“接下来,是试刀锋的时候。”
省委终于批复,调中纪委介入。
而在批文生效前夜,沈青云再次收到一封密函。
落款处是熟悉的字迹:“——Q”
他脸色骤变。
那是过去一桩未了旧案中,唯一知情人留下的暗号。
“他还活着?”
密函里只写了一句话:
【观海之下,是更深的海。】
他猛然醒悟——陆观海也不过是刀柄,真正的握刀人,从未露面。
第七日,省委巡视组突然转向,将所有新区合同提交中纪委技术室鉴定。
与此同时,青云新区三位主要承包商法人“自首”,指名当年是谁授意造假,谁签发绿灯。
而指向的那个人,不是陆观海。
是——副省长黎仲河。
震动京城。
而这一切,都来自一段音频——张庆发临终前暗中存入公安后台,自动上传的“密钥语音”。
青云新区被全面接管。
沈青云带着林宛如站在工地废墟边上,看着被炸毁的空心楼体。
“如果我们不做,几年后这栋楼可能首接砸在小孩脑袋上。”
她眼眶泛红:“你知道你这一年得罪了多少人吗?”
“知道。”
“那你为什么还往前走?”
沈青云抬头望向晨光:“因为我不想低头。”
“杯中影能碎,镜里刃能断。”
“但信念,碎不了。”
当晚,省委发布任命。
沈青云,被提名为青云台市委副书记,提名市长候选人。
陆观海,被双规审查。
杯中茶冷,镜里己无影。
但那只手,还握着刀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