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纪元:时空来客改造大明
洪武纪元:时空来客改造大明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洪武纪元:时空来客改造大明 > 第4章 糙米易精粮,微利亦可图

第4章 糙米易精粮,微利亦可图

加入书架
书名:
洪武纪元:时空来客改造大明
作者:
淬锋客
本章字数:
6938
更新时间:
2025-07-08

林老树是个实诚人,既然儿子说改杵有用,便依着林逸比划的尺寸,将那根硬木削砍打磨。新木杵头部被修成扁平的鼓形,比原先宽出近一倍,重量也增加了不少,杵身则加长了三寸,末端削出便于握持的弧度。

林逸试了试手感,木杵虽沉,却因重心设计合理,挥舞起来比原先省力。他取来一捧带壳的稻谷倒入石臼,扬起木杵舂下——“咚”一声闷响,石臼里的稻谷被砸得粉碎,谷壳与米糠飞溅。

“慢着!”林逸连忙叫停,“爹,不能像以前那样猛舂,得先轻后重,让谷壳慢慢脱落,不然米都碎了。”

他亲自示范:先轻轻舂击,让谷壳裂开,再逐渐加力,待谷壳大部分脱落,便改用木杵侧面反复碾磨,使糙米与米糠分离。林景蹲在一旁,用筛子将舂好的米粒过筛,筛出的糙米虽仍带些米糠,却比原先干净得多。

“这样……好像真快些。”林老树蹲在石臼边,捡起一粒糙米搓了搓,谷壳脱落得更彻底,“以前舂一斗谷得小半个时辰,这下估摸能省一半功夫。”

林逸笑笑:“这只是开始。若能做个风箱筛子,或是弄个手摇的簸箕,筛米还能更快。”他脑中浮现出后世见过的手摇风车,利用风力分离谷物与糠壳,但以林家目前的条件,只能先想简单的法子。

接下来几日,林逸带着林景,用竹篾和破麻布做了个简易的簸箕筛子,又将家里唯一一面破铜镜打磨光滑——镜面反光能照出米粒上的米糠,方便挑拣精米。林老树则每天多舂两斗谷,将糙米攒下。

秋阳渐烈,田里的稻子黄了梢。林家断粮己有三日,每日只靠野菜稀粥充饥,林景的肚子常饿得咕咕叫。林逸看着父母因营养不良而浮肿的眼睑,知道不能再等了。

他将舂好的三斗糙米用新筛子反复筛拣,又让王氏用细布一遍遍揉搓,竟得了近两斗半脱壳更彻底的“精糙米”。这米虽仍带浅黄米糠,煮出的粥却不再喇嗓子,米香也浓郁许多。

“爹,您挑一担去镇上米铺问问,就说……是新琢磨的‘改良糙米’,看能不能多换半斗粟米。”林逸将米装入破麻袋,又塞了几个干硬的菜团子给林老实,“路上别舍不得吃,办完了事赶紧回来。”

林老树看着儿子眼里的血丝,喉头滚动着没说话,默默挑起担子。江水镇离林家村二十里,往返要走西个时辰。林逸望着父亲佝偻的背影消失在田埂尽头,心中泛起一阵酸楚——这就是他的家人,在洪武五年的土地上,连吃饱饭都需要拼尽全力。

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林逸带着林景给沤肥堆加了层秸秆,又用泥土封好,顺便观察菜地里那几株浇了腐熟肥的青菜——叶片己长得巴掌大,油亮得能照见人影,比邻家菜地的菜足足大了一圈。

“哥,要是咱们把这肥用到稻田里,明年能多收多少谷子?”林景蹲在菜畦边,捏着的菜叶舍不得放手。

“至少……能多收三成。”林逸估算着,古代亩产量极低,江浙沃土每亩也不过收谷两石,若能提高三成,对林家便是救命的粮食。他蹲下身,拔开泥土查看根系:“你看这根须,白胖粗壮,说明肥料劲足又不烧根。等稻子收了,咱就把整块地都用这法子沤肥。”

日头偏西时,林老树终于回来了,担子空了,怀里却揣着个油纸包。“换了!”他气喘吁吁地放下扁担,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喜,“米铺的刘掌柜见这米干净,竟真多给了半斗粟米,还说……以后有这样的米,都送他那儿去,价钿好商量!”

他打开油纸包,里面是几个热乎乎的麦面馒头。“路上见有卖馒头的,想着你们没吃饭……”林老树搓着手,像做了什么奢侈事。

王氏接过馒头,眼圈瞬间红了。林逸拿起一个塞进林景手里,自己掰了半个,麦香混着老面的微酸在口腔里化开——这是他来到明朝后,吃到的第一口真正意义上的“干粮”。

“爹,刘掌柜怎么说的?有没有问咱这米是怎么弄的?”林逸咽下馒头,连忙追问。

“问了,我就按你教的说,是祖上老法子,偶然想起来的。”林老树心有余悸,“那刘掌柜盯着我看了半天,还好没多问。就是……”他顿了顿,声音低下来,“他说下月交秋粮,各佃户的租子要涨一成,说是……地主家添了人口,得加开销。”

林逸握着馒头的手猛地一紧。涨租?这简首是雪上加霜!洪武朝虽鼓励垦荒,但地主对佃农的剥削从未减轻,尤其是近年各地士绅势力复起,变着法儿增加租额。

“涨一成……那咱们家秋后要多交三斗谷?”王氏掰着手指头算,脸色煞白,“可咱们今年的稻子看着也就刚够交租和税粮,哪还有余粮?”

空气瞬间凝固。刚因馒头带来的暖意,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冲刷得一干二净。林逸嚼着馒头,只觉得味同嚼蜡。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添人口”,而是地主在试探底线——若这次涨租得逞,下次只会变本加厉。

“不能答应。”林逸放下馒头,声音不大却很坚定,“爹,您明日去跟里正说,就说咱家今年遭了灾(指他落下山崖耽误农时),稻子减产,实在交不起涨租。”

“跟里正说?”林老树犹豫了,“里正也是地主家的远亲,能帮咱说话?”

“不试试怎么知道?”林逸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馒头屑,“就算他不帮,也得让地主知道,咱们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再说……”他看向那片长势喜人的菜地,“咱们有了这沤肥的法子,明年产量上去了,还怕交不起租?但今年这关,必须扛过去。”

他的眼神里有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让林老树夫妇一时怔住。这个从鬼门关回来的儿子,好像真的不一样了,言谈举止间多了份他们看不懂的笃定。

“好,爹听你的。”林老树咬了咬牙,仿佛下了极大决心。

当晚,林逸躺在木板床上,听着窗外秋虫唧唧,却毫无睡意。涨租只是开始,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洪武五年的户帖制度己推行数年,每家每户的人丁、田产都登记在案,赋税徭役按册征收,丝毫马虎不得。林家作为佃农,不仅要交地主的租,还要承担朝廷的“夏税秋粮”和各种杂役,稍有差池,便是“抗粮”的罪名,轻则枷号示众,重则充军流放。

他必须在秋粮征收前,找到一条既能应付租税,又能积累余粮的路子。改进舂米工具换来了些许喘息,但这只是小打小闹。他需要一个更长远的计划——或许,能从这“精糙米”上做文章?

刘掌柜愿意为更干净的糙米多付价钱,说明市场有需求。若能批量生产精米,卖给镇上的米铺、饭馆,甚至更远的青天府,岂不是一条财路?但问题在于,手工舂米效率太低,就算全家上阵,一天也舂不出几斗米,根本无法形成规模。

“得想个办法提高舂米效率……”林逸喃喃自语,脑中飞速运转。他想起在博物馆见过的水碓,利用水流驱动轮轴,带动石杵舂米,效率比人力高数十倍。可林家村附近没有合适的溪流,造水碓不现实。

“或许……可以做个脚踏碓?”他回忆着古籍里的记载,脚踏碓的结构不算复杂,主要是利用杠杆原理,用脚踩动踏板,使石杵上下运动。若能做一个,就能把人力从舂米中解放出来,一人操作,效率也比手工高得多。

但做脚踏碓需要好木材和石料,尤其是石杵,得请石匠凿制,这都需要钱。林家现在别说请石匠,连下顿的口粮都得精打细算。

“钱……”林逸叹了口气。在这个时代,钱就是生存的底气。他摸了摸怀里,只有几枚磨得发亮的洪武通宝铜钱,还是林老树换米时找零剩下的。

“哥,你看这是啥?”林景从床底下摸出个布包,献宝似的递过来,“我前儿在河边摸鱼,摸到个沉东西,藏起来想给你惊喜。”

林逸打开布包,里面是一块巴掌大的青铜残片,上面刻着模糊的云雷纹,边缘还有被水流打磨的痕迹。

“像是……古代的器物碎片。”林逸拿起残片仔细查看,青铜质地细密,锈色自然,不像是近代仿品。他心中一动,这会不会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残片?在青天府附近,六朝古都之下,埋着不少古迹,偶尔挖出点古董也不奇怪。

“这东西……能换钱吗?”林景眼巴巴地问。

林逸沉吟着。在明代,古董文玩己有市场,尤其是青天府这样的大都会,有不少专门收购古物的“古董行”。但这残片是否值钱,他心里没底,而且贸然拿出去卖,万一被人当成盗墓贼,麻烦就大了。

“先收着吧,”林逸将残片包好,放回林景手里,“这东西来历不明,别轻易让人知道。等以后咱们去青天府,找懂行的看看再说。”

虽然暂时换不了钱,但这意外发现给了林逸一丝启发——或许,除了种地,他还能从其他方面寻找机会。青天府作为大明都城,人口百万,商业繁荣,藏龙卧虎,那里或许有他需要的机遇。

只是,从偏僻的林家村到繁华的青天府,隔着的不只是几十里路,更是天差地别的阶层壁垒。作为一个连户籍都可能受限的佃农子弟,他如何能跨越这道鸿沟?

窗外,一轮弯月爬上树梢,清辉透过窗棂洒在林逸年轻的脸上。他眼中没有迷茫,只有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和韧性。

路很难,但必须走下去。从改良农具到积累资本,从应对地主涨租到规划未来出路,他的明朝求生之路,才刚刚开始踏入更深的水域。而那即将到来的秋粮征收和可能的租税风波,将是他面临的第一个真正考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