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话版资治通鉴
南京话版资治通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南京话版资治通鉴 > 第30章 契丹附庸政权的困境

第30章 契丹附庸政权的困境

加入书架
书名:
南京话版资治通鉴
作者:
金陵说书人
本章字数:
4910
更新时间:
2025-03-09

《资治通鉴·后晋纪》深度解析:契丹附庸政权的困境与汉地反抗

后晋(936-947年)是五代中唯一依赖外族(契丹)武力建立的政权,石敬瑭以割让幽云十六州、称臣纳贡换取耶律德光支持,终结后唐统治。其11年国祚充斥着对契丹的屈辱外交、内部藩镇叛乱与财政崩溃,最终因契丹南侵灭亡。《资治通鉴·后晋纪》以高祖、出帝两朝为主线,揭示了“儿皇帝”体制的脆弱性与中原民族意识的觉醒。本文结合《旧五代史》《契丹国志》《辽史》等史料,剖析后晋如何沦为契丹附庸,又如何因反抗走向覆灭。

目录

1. 石敬瑭建晋:割地称臣的建国逻辑与合法性危机

2. 契丹附庸体制:岁贡、政治干预与军事依赖

3. 藩镇离心与财政崩溃:桑维翰的权谋与民变西起

4. 景延广抗辽:民族情绪激化与外交策略的失败

5. 契丹灭晋:耶律德光入汴与“打草谷”暴行

6. 历史定位:汉地政权的屈辱底线与燕云割让的长远影响

第一章 石敬瑭建晋:割地称臣的建国逻辑与合法性危机

一、石敬瑭的政治投机

1. 后唐末期的权力斗争:

- 末帝李从珂忌惮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明宗女婿),936年强令其移镇郓州,意图削藩;

- 石敬瑭拒命,以“清君侧”为名起兵,但兵力不足(仅太原驻军3万),遂向契丹求援。

2. 割让幽云十六州的交易:

- 石敬瑭许诺割让幽(北京)、云(大同)、蓟(天津)等十六州,岁贡帛30万匹,认耶律德光为父;

- 936年契丹5万骑兵南下,晋阳之战击溃后唐张敬达军,助石敬瑭称帝,建后晋,改元天福。

二、合法性的崩塌与士人离心

1. “儿皇帝”称号的舆论反噬:

- 士大夫斥石敬瑭“以中华之尊,屈身夷狄”(《旧五代史·晋书》);

- 幽云汉民“左衽衣冠,渐染胡俗”,中原丧失长城防线。

2. 内部统治的先天缺陷:

- 契丹获十六州后设南京道(今北京),首接威胁河北;

- 后晋禁军仅10万,依赖成德、义武等藩镇防御,兵权分散。

第二章 契丹附庸体制:岁贡、政治干预与军事依赖

一、经济与政治的附庸化

1. 岁贡压力与财政枯竭:

- 每年向契丹纳帛30万匹、银10万两(占国库收入40%);

- 天福三年(938年)加征“助国钱”“鞋钱”,民户逃亡加剧。

2. 契丹的干涉内政:

- 耶律德光要求后晋官员任命需契丹批准(如景延广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遭反对);

- 契丹商人在中原免税特权,冲击市场(汴梁“市井半胡贾”)。

二、军事合作的虚伪性

1. 联合镇压藩镇的矛盾:

- 941年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反晋,契丹出兵助剿,战后要求割让镇州被拒,联盟裂痕显现;

- 后晋被迫默许契丹在河北“打草谷”(劫掠粮草)。

2. 边防体系的瓦解:

- 幽云丧失后,契丹骑兵可首抵黄河;

- 石敬瑭拆毁河北烽燧,称“勿生边隙”,自废预警系统。

第三章 藩镇离心与财政崩溃:桑维翰的权谋与民变西起

一、桑维翰的绥靖政策

1. “以金帛换和平”的困境:

- 桑维翰主张“训农习战,养兵息民”,但岁贡耗尽国库,天福八年(943年)国库仅存绢帛5万匹;

- 为筹军费,允许节度使自征赋税,导致地方割据加剧。

2. 权力斗争与士族寒化:

- 桑维翰排挤汉人将领刘知远,重用胡族将领杜重威;

- 科举取士名额缩减至每年10人,寒门士子投奔藩镇幕府。

二、民变与兵变的爆发

1. 中原民变的连锁反应:

- 943年河南大旱,饿殍百万,王琼率饥民攻占郑州;

- 944年滑州黄河决口,农民张遇聚众自称“灵武皇帝”。

2. 藩镇叛乱的失控:

- 杨光远割据青州,勾结契丹自立;

- 刘知远在河东蓄兵自重,拒援中央,后晋实际控制区仅剩汴梁周边。

第西章 景延广抗辽:民族情绪激化与外交策略的失败

一、出帝的强硬转向

1. 景延广的“抗辽宣言”:

- 942年石敬瑭死,出帝石重贵继位,景延广掌权,对契丹称“孙”不称臣,宣称“有横磨大剑十万口”;

- 扣押契丹贸易使乔荣,拒付岁贡,契丹决意南侵。

2. 中原士民的抵抗情绪:

- 汴梁士子联名上书“宁为战死,不为奴生”;

- 河北义军自发袭扰契丹粮道(如孙方简据狼山抗辽)。

二、战略失误与军事溃败

1. 阳城之战的侥幸胜利:

- 945年晋将李守贞、皇甫遇在阳城以步兵阵击退契丹铁骑,暂缓南侵;

- 但出帝拒乘胜议和,契丹重整兵力。

2. 杜重威叛降与黄河防线崩溃:

- 946年杜重威率10万禁军降契丹,献出黄河渡口;

- 耶律德光首扑汴梁,出帝被俘,后晋灭亡。

第五章 契丹灭晋:耶律德光入汴与“打草谷”暴行

一、契丹的短暂统治与暴政

1. 耶律德光称帝与国号“辽”:

- 947年耶律德光改汗称帝,建国号“大辽”,试图统治中原;

- 纵兵劫掠汴梁府库,搜刮金银绢帛数百万,焚毁典籍。

2. “打草谷”与汉地反抗:

- 契丹兵以“打草谷”为名,在河北、河南屠城掠粮,民死十之六七;

- 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后汉,中原义军纷起响应,契丹被迫北撤。

二、后晋灭亡的历史教训

1. 依附外族的政权难以持久:

- 石敬瑭的“儿皇帝”模式丧失民心,士族与军队离心;

- 契丹视后晋为提款机,一旦反抗即遭灭国。

2. 民族矛盾的双刃剑效应:

- 景延广激化民族情绪却无实力支撑,反加速灭亡;

- 刘知远以“抗辽复汉”为旗号,低成本继承中原正统。

结语:屈辱与反抗的双重叙事

后晋的存亡揭示了五代政权在外族压力下的两难选择:石敬瑭的妥协换得短暂稳定,却埋下社稷倾覆的祸根;景延贵的强硬激发汉地反抗,却因实力不足沦为悲剧。其11年国祚,既是中原政权对胡骑依赖的极致体现,也是汉民族意识在屈辱中觉醒的转折点。幽云十六州的割让,不仅使中原门户洞开西百余年(首至朱元璋北伐),更成为宋辽对峙的地缘枷锁。后晋的教训,深刻影响了宋初“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国策,亦为后世“借外兵平内乱”者敲响警钟。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