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话版资治通鉴
南京话版资治通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南京话版资治通鉴 > 第32章 改革与统一的署光

第32章 改革与统一的署光

加入书架
书名:
南京话版资治通鉴
作者:
金陵说书人
本章字数:
4738
更新时间:
2025-03-09

《资治通鉴·后周纪》深度解析:改革与统一的曙光

后周(951-960年)是五代中唯一具备统一气象的政权,由郭威推翻后汉建立,其养子柴荣(周世宗)推行政治、军事、经济全方位改革,扫平割据、收复幽云,为北宋终结乱世奠定基础。本文结合《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等史料,剖析后周如何突破五代困局,又如何因权力交接突变戛然而止。

目录

1. 郭威建周:黄袍加身与乱世终结者的崛起

2. 周世宗改革:均田、整军、崇文的三重变革

3. 军事扩张:三征南唐、北破契丹与未竟的幽云梦

4. 陈桥兵变:赵匡胤代周的偶然与必然

5. 历史遗产:后周改革对北宋体制的奠基性影响

第一章 郭威建周:黄袍加身与乱世终结者的崛起

一、从邺都兵变到澶州黄旗

1. 后汉末年的权力崩解:

- 950年隐帝刘承祐诛杀权臣史弘肇、杨邠,密令刺杀郭威未果,郭威以“清君侧”之名起兵;

- 隐帝战败被杀,郭威入汴梁后假意拥立刘赟(刘知远侄),实则策划禅让。

2. 澶州兵变与代汉建周:

- 951年郭威北上抵御契丹,至澶州时士兵哗变,以黄旗加身拥立称帝(黄袍加身先例);

- 废后汉国号,定国号“周”(自称周朝虢叔后裔),定都汴梁,史称后周。

二、郭威的拨乱反正

1. 减轻赋税,恢复民生:

- 废除后汉“雀鼠耗”“农器税”,改“两税法”为按实际田亩征税;

- 952年敕令“逃户田土,许民承佃为永业”,吸引流民归耕。

2. 抑制藩镇,强化中央:

- 禁军将领由皇帝首接任命,节度使不得兼领刺史;

- 954年平定慕容彦超(后汉残余)叛乱,震慑地方军阀。

第二章 周世宗改革:均田、整军、崇文的三重变革

一、柴荣的继位与改革蓝图

1. 从养子到雄主:

- 郭威亲子皆被后汉所杀,收柴荣为养子,954年郭威病逝,柴荣继位;

- 继位初即遭遇北汉-契丹联军入侵,亲征高平大捷,奠定威望。

2. 《平边策》与统一战略:

- 采纳王朴“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战略,优先削弱南唐、后蜀,再图契丹。

二、经济改革:均田与抑佛

1. 均定田租,抑制兼并:

- 958年颁布《均田图》,派官吏丈量土地,按实有田亩征税,贵族、寺院不得免赋;

- 结果:河南60州核定田亩230万顷,较前朝增40%。

2. 灭佛运动与劳动力释放:

- 955年敕令“非敕额寺院一律废止”,毁寺3万余所,勒令僧尼还俗15万人;

- 收寺院铜像铸钱(周元通宝),缓解钱荒,增加税户。

三、军事改革:殿前军的制度化

1. 禁军整顿与高平之战的刺激:

- 高平之战暴露禁军腐败,柴荣处斩临阵脱逃将领70余人;

- 招募天下壮士重组禁军,分殿前司、侍卫司,殿前军由赵匡胤统领。

2. 兵农分离与专业化:

- 士兵家属迁居汴梁,由国家供养,切断与地方联系;

- 实行“兵样”制度(按身高、武力分级),精锐编入“殿前诸班”。

第三章 军事扩张:三征南唐、北破契丹与未竟的幽云梦

一、南征:削弱南唐,控制江淮

1. 三度亲征,尽取江北:

- 956-958年三次伐南唐,夺取淮南14州60县,南唐去帝号称臣;

- 获取江淮盐税,岁入增200万贯,南唐国力大损。

2. 水陆并进与战略威慑:

- 赵匡胤率水军破唐军于紫金山,柴荣陆路围攻寿州(今安徽寿县);

- 迫使南唐割让江北,迁都洪州(今南昌),丧失争霸能力。

二、北伐:剑指幽云,天不假年

1. 收复三关,震慑契丹:

- 959年柴荣趁契丹内乱(辽穆宗昏庸)北伐,42天收复瀛、莫、易三州及瓦桥、益津、淤口三关;

- 契丹守将纷纷投降,幽州(今北京)震动。

2. 英年早逝与历史遗憾:

- 柴荣突患重病,被迫撤军,返汴梁后病逝,年仅39岁;

- 临终前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改任赵匡胤,埋下兵变隐患。

第西章 陈桥兵变:赵匡胤代周的偶然与必然

一、主少国疑与权臣布局

1. 孤儿寡母的政治危机:

- 柴荣传位7岁幼子柴宗训,符太后垂帘,范质、王溥等文臣主政;

- 禁军将领赵匡胤、石守信等掌握实权,形成“强枝弱干”局面。

2. 契丹南侵的谣言与兵变:

- 960年正月初一,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南下,赵匡胤率军出征;

- 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返汴梁逼柴宗训禅位。

二、兵变背后的制度惯性

1. 五代军头政治的延续:

- 赵匡胤效仿郭威“澶州兵变”,禁军利益集团支持改朝换代;

- 后周皇室无成年男性,缺乏制衡武将的政治力量。

2. 文人政府的无力化:

- 范质等宰相被迫承认兵变,赵匡胤承诺优待后周宗室(赐丹书铁券);

- 后周旧臣如潘美、曹彬转入北宋,政权更迭未引发大规模动荡。

结语:后周——五代乱世的破局者与北宋的奠基者

后周虽仅存国十年,却完成了五代政权未能实现的三大突破:

1. 经济重建:通过均田、抑佛恢复生产,扭转了“竭泽而渔”的财政模式;

2. 军事集权:殿前军制度终结了藩镇割据,职业军队成为皇权支柱;

3. 统一蓝图:周世宗的南征北伐规划了“混一西海”的路径,被北宋继承。

柴荣的早逝使后周成为“未完成的王朝”,但其改革遗产被赵匡胤全盘接收:

- 北宋禁军制度:沿袭殿前司-侍卫司二元结构,发展出更精细的“更戍法”;

- 文官政治复兴:后周科举取士规模扩大(显德年间年均录取20人),为北宋“重文抑武”铺路;

- 统一战略延续:赵匡胤基本遵循《平边策》,先灭荆南、后蜀,再平南唐、北汉。

后周的悲剧性在于,其最强君主未能活到统一,而其终结者恰恰是它自己培养的军事精英。这一悖论印证了五代权力逻辑的终极困境:唯有以更强的军事集权终结乱世,而集权者终将成为新王朝的开启者。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