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之后:瞻云复汉志
蜀相之后:瞻云复汉志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蜀相之后:瞻云复汉志 > 第51章 汉中校场 兵种合练

第51章 汉中校场 兵种合练

加入书架
书名:
蜀相之后:瞻云复汉志
作者:
难知冬藏
本章字数:
3172
更新时间:
2025-05-31

建兴十西年春正月初三,汉中盆地的残雪尚未消尽,校场的黄土混合着冰碴,在晨风中泛着冷硬的光。姜维身披银色鱼鳞甲,手持丈八蛇矛,矛尖挑起一面令旗,在点将台上迎风而立,甲胄上的朱雀纹与台下士兵腰间的皮质囊袋交相辉映。诸葛瞻身着玄色战袍,腰间鹿皮套包裹的囊袋随着步伐轻晃,踏过结霜的校场时,靴底与冻土相击,惊起了蛰伏在战鼓下的草虫。

“武乡侯看这阵型如何?”姜维的蛇矛指向校场中央,三百名步兵正按“天覆阵”排列,盾牌边缘的防滑纹路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去年按你的规制训练,盾牌衔接处误差不足半寸。”诸葛瞻点头,取出太学工坊制的铜制量尺,丈量前排士兵的间距:“旧制五尺,今改为六尺,”掌心排出防御密度模型,“看似松散,实则可容弩箭穿透,兼顾防御与攻击。”

忽有鼓角声响起,汶山羌骑从校场东侧突入,马蹄溅起的泥雪混着马鞍的颠簸,竟踩出“地载阵”的节奏。诸葛瞻注意到羌骑的战马额间都烙着特殊印记,与马鞍上的“汉羌”双文相互呼应:“伯约将军可知,”他对姜维道,“汶山战马改良后,负重增加三成,此阵冲锋时,可将冲击力按比例分散至各列。”

正午时分,校场中央竖起三丈高的刻度杆,杆顶的朱雀旗指向正南。姜维挥动令旗,步兵变“风扬阵”,弩兵迅速占据制高点,学子们用特制工具测算弩箭仰角,每具弩机的望山都对准刻度杆的不同高度。诸葛瞻取出“武侯弩机校准仪”,镜筒内的刻度与弩箭轨迹完全重合:“八十步外靶心,”他对李昭低语,“可让弩兵分组,每组负责不同高度,形成立体火力。”

未时三刻,合练进入“兵种混战”环节。姜维故意设下破绽,让羌骑佯败诱敌,步兵却因阵型转换稍慢,被“敌军”冲散缺口。诸葛瞻迅速标出混乱处的兵力密度:“第三列间距过大,”在地面划出补救路线,“需用‘插阵法’,从右翼调百人填补,半刻钟内可复原。”姜维依计而行,果然在敌军合围前重整阵型。

暮色漫过校场时,忽有负责辎重的木牛队传来异响——一辆木牛的轮轴突然断裂,车厢内的粮袋散落一地。诸葛瞻蹲下身,见断裂处有细微的刀痕:“非自然磨损,”掌心排出破坏痕迹,“是黄皓余党用魏制锯齿刀割裂,想趁合练制造混乱。”姜维脸色一沉,蛇矛重重顿地:“前日军械库也发现弩箭配重失衡,看来贼子己渗透至汉中。”

更深露重,诸葛瞻在幕府内校勘合练记录,案头摆着各兵种的评估表:步兵阵型转换耗时比旧法快两成,羌骑冲锋误差控制在三尺内,唯有弩兵与骑兵的协同仍有滞涩。李昭捧着算盘闯入:“侯爷,按‘衰分术’计算,”算珠在盘上拨出数据,“若让骑兵每队配五名弩手,可增西成杀伤力,但需调整战马负重。”

诸葛瞻望向墙上的《八阵图》残卷,忽然轻笑:“丞相当年在鱼腹浦,用石阵困陆逊,靠的是‘阵而后战’,”他取出在武候祠夜读时批注的兵书,“今日兵种合练,亦需规制为‘阵眼’——让弩手按间距骑乘,战马护甲减去三斤,弩箭减少五支,可保平衡。”李昭恍然大悟,在纸上划出骑兵弩手协同图,每道线条都标着精确的刻度。

五更天微明,校场再次响起点兵号。诸葛瞻亲自指挥改良后的“骑弩协同阵”,羌骑与弩手按编号两两配对,战马的鞍鞯与弩机的护板形成统一的节奏。当第一波弩箭从骑兵头顶掠过,精准命中百步外的靶心时,校场响起雷鸣般的欢呼,连姜维的蛇矛都忍不住敲击令旗。

是日午后,后主遣使送来“克敌金筹”,褒奖合练有功。诸葛瞻望着令旗上的纹路,想起董允临终前的叮嘱,掌心划出“慎独”二字——即便在胜利时刻,也需防微杜渐。他命人在每具兵器上刻下唯一的编号,从弩机到马镫,皆可追溯工匠与使用者,此乃借鉴考课法的“物勒工名”制。

暮色中的校场,姜维拍着诸葛瞻的肩膀大笑:“待沓中麦熟、汶山马肥,”他的蛇矛指向北方,“我率骑兵出狄道,定叫郭淮那老贼尝尝规制的厉害!”诸葛瞻望向远处的天汉粮仓,新收的粮草正按类别储存,每一粒粮食都标着屯田客的姓名。他知道,这场兵种合练的成功,只是北伐的序章。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