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站在庭院角落,望着天上繁星。夜风掠过檐角,吹得他衣角微微翻动。他知道,自己己经惹了不该惹的人,但也赢得了少爷的信任。
他摸了摸胸口,那里藏着一本从现代带来的《千字文》残页,泛黄而古老。奇怪的是,自从他来到这个世界,这页纸上的字就开始发光,偶尔还会微微颤动,像是回应他的情绪。
他低头看着它,眉头微蹙。这个世界,似乎并不简单。
但他知道,不管遇到什么,他都不会停下脚步。
因为他是林昭,是林家唯一的男丁,也是唯一能改变命运的人。
第二日清晨,天还未亮,林昭便己起身。他轻手轻脚地为少爷备好洗漱水,又将书房整理得井然有序。砚台边的墨渍被他用湿布细细擦去,书卷也按照少爷的习惯重新归类摆放。
少爷走进书房时,目光在屋内扫了一圈,点了点头:“做得不错。”
林昭垂首应道:“是。”
自那日后,少爷对他的态度明显缓和了许多。每日读书写字时,总会不经意地看他一眼,仿佛在试探什么。林昭则始终低眉顺眼,不显山露水,只在必要时才开口说话。
一日午后,少爷背诵《论语》至“学而不思则罔”一句,忽然卡壳,皱着眉思索许久,却怎么也记不起下一句。
林昭站在一旁,不动声色地低声接道:“思而不学则殆。”
少爷一怔,随即转头看向他:“你读过《论语》?”
“略知一二。”林昭答得谦逊。
少爷来了兴致,放下书卷,“那你来说说,何为‘学’,何为‘思’?”
林昭稍作沉吟,便用现代逻辑思维解释道:“学,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思,则是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运用。若只学不思,便是死记硬背,毫无意义;若只思不学,则如空中楼阁,根基不稳。”
少爷听得连连点头,眼中浮现出一丝欣赏之色。
自此之后,少爷开始有意无意地让林昭参与一些学习事务。有时让他誊抄文章,有时命他讲解典籍。林昭每次都表现得极为谨慎,既不显得太过聪慧,又总能在关键时刻给出恰到好处的提示。
府中仆役起初对他多有疑虑,毕竟一个八岁的孩子能在少爷身边站稳脚跟,实属罕见。但随着日子推移,他们逐渐发现这个小书童做事细致、言语得体,且从不争功邀宠,便也不再排斥。
一次,少爷不慎打碎了祖传的端砚。管家闻讯赶来,脸色铁青,正要责罚少爷,林昭却上前一步,指着砚台碎片说道:“昨日厨房送茶点时,小厮不小心撞到了桌角,砚台因此掉落。”
管家狐疑地看了他一眼,少爷也愣住,随即会意,连忙点头称是。
事后,老学究路过书房,恰好看到林昭蹲在地上,用碎瓷片拼出原形,并低声自语:“若是角度偏差两寸,裂纹不会如此对称。”
他听后大为惊讶,私下向管家提及此事,称“此子心思缜密,将来必成大器”。
林昭并未因此得意忘形。他依旧每日早起晚睡,伺候少爷读书习字之余,不忘观察府中格局与人事关系。
他注意到,少爷身边有两个贴身小厮,常与管家侄子来往密切。每当少爷不在书房,他们便低声交谈,神色诡秘。林昭心中警觉,便在言行上格外小心,避免授人以柄。
某日傍晚,他奉命送茶点至偏院,途经一处回廊,听见低语声传来。
“那个小书童太聪明了,迟早是个祸患。”
“没错,得想办法除掉他。”
林昭脚步一顿,随即恢复平静,继续前行,仿佛什么都没听见。可他心中己然警铃大作——管家侄子果然没打算放过他。
回到书房,少爷正在练字,见他回来,随口问道:“那边情况如何?”
林昭放下托盘,淡淡道:“茶点送到了。”
少爷抬眼看他,目光深邃:“你在想什么?”
林昭沉默片刻,低声道:“我在想,如何才能让人看不见我的锋芒。”
少爷笔尖一顿,墨迹在纸上晕开一朵黑花。
他抬头,凝视着林昭良久,忽然轻笑一声:“你想得太远了。”
林昭低头不语。
夜色渐浓,烛火摇曳。林昭独自坐在窗前,望着天边一轮孤月。他知道自己己经引起了少爷的注意,也彻底得罪了管家侄子。
这场局,才刚刚开始。
他必须更加隐忍,等待时机。
林昭伸手摸了摸胸前的《千字文》残页,纸面微凉,字迹隐隐发亮。
他心中默念:只要活着,就有机会。
门外传来脚步声,少爷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本书。
“今晚我有些睡不着。”他说,“你陪我读一会儿。”
林昭起身应声,走到案前坐下。
少爷翻开书页,忽然问:“你为何要进府做书童?”
林昭指尖微顿,缓缓抬眼,迎上少爷的目光。
“因为我想活得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