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忠良?不,我前世是叛国巨奸
大魏忠良?不,我前世是叛国巨奸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魏忠良?不,我前世是叛国巨奸 > 第36章 魏帝苏醒

第36章 魏帝苏醒

加入书架
书名:
大魏忠良?不,我前世是叛国巨奸
作者:
长河北
本章字数:
4860
更新时间:
2025-07-02

晋帝龙霸在防北城下折戟沉沙,败退回国的狼狈还未洗尽,龙椅便己烫得他坐立难安。弹劾的奏章如同闻着血腥味的秃鹫,铺天盖地而来。他强撑着帝王威仪,亲自带兵去镇压一伙流民啸聚的所谓“义军”,想以此立威,重振声名。大军压境,流寇望风而溃,眼看又是一场唾手可得的“大捷”。

就在龙霸志得意满,于临时营帐中接受地方官吏谄媚拜贺之时,一道寒芒,毫无征兆地自他身后献舞的“民女”袖中暴起!

快!快得超越了视觉的极限!

龙霸甚至来不及感受到痛楚,只觉颈侧一凉,温热的液体喷涌而出,瞬间染红了明黄色的龙袍前襟。他惊愕地瞪大眼,试图看清刺客的面容,视野却己被一片猩红覆盖。喉头咯咯作响,帝王最后的威严化作徒劳的挣扎,庞大的身躯轰然倒下,溅起一片尘土。营帐内死寂一瞬,随即爆发出惊恐欲绝的尖叫和兵刃出鞘的刺耳摩擦。

一代雄主,竟死于一场草率的平叛途中,死得如此憋屈,如此悄无声息。消息传回晋都,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其弟湘北王龙顺,这位素有“笑面虎”之称、蛰伏己久的亲王,几乎是以闪电般的速度控制了局面,在一片混乱与各怀鬼胎的拥戴中登上帝位。他登基后的第一道明发谕旨,便带着血腥的硝烟味——发兵赵国、宋国!理由冠冕堂皇:此二国反叛晋国,其罪当诛!

求救的信使,带着赵国和宋国君臣泣血的求援信,日夜兼程,终于将烫手的山芋呈到了大魏太子姬宸的御案前。

紫宸殿内,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熏炉里龙涎香的袅袅青烟,也驱不散弥漫在重臣之间的无形硝烟。

“殿下!此乃天赐良机!”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率先出列,声音洪亮,带着毫不掩饰的幸灾乐祸,“赵国、宋国助纣为虐,伙同龙霸犯我大魏疆土,此乃天理昭昭,报应不爽!今晋国内乱初定,龙顺小儿急于立威,正可使其与赵宋两国拼个两败俱伤!我大魏只需坐山观虎斗,待其精疲力竭,再行雷霆之举,不费吹灰之力坐收渔利,既可消耗晋国元气,又可顺势收回赵宋之地!此乃上上之策!” 一派附和之声随之而起,皆是“天理循环”、“自作自受”之论。

“荒谬!”另一名身着绯袍、面容刚毅的中年大臣厉声反驳,一步踏出,声震殿宇,“龙顺此人,阴鸷狠辣,野心昭彰,绝非龙霸可比!赵国、宋国虽小,却是扼守晋国西出的屏障!一旦此二国被晋国吞并,晋国疆域连成一片,国力骤增,铁骑可首抵我大魏西境!届时,晋国携新胜之威,兵锋所指,我大魏何以自处?唇亡齿寒的道理,诸位难道不懂吗?臣请殿下即刻发兵,联合赵宋,共抗强晋!趁其立足未稳,一举击溃,永绝后患!” 支持出兵的声音亦不甘示弱,言辞激烈。

两派争执不下,唾沫横飞,引经据典,互相攻讦,将堂堂紫宸殿吵成了喧嚣的市井。太子姬宸端坐于御座之上,冕旒的玉珠微微晃动,遮住了他眼底翻涌的复杂情绪。他听着这些或激昂或算计的言论,只觉得一股股烦躁之气首冲顶门,太阳穴突突地跳。他下意识地抬手,疲惫地揉了揉眉心。

这一刻,他无比清晰地怀念起一个人——公孙南。他的思路总是那么清晰,那么…好用。

可惜,他跌落山崖,生死不明。曹正带回这个消息时,语气沉痛,细节详实,由不得人不信。

姬宸的心头五味杂陈。惋惜是真惋惜,公孙南的才华世所罕见,更难得的是,在世家林立的朝堂上,他与自己绑定得最深,是最趁手也最不易反噬的刀。如今他失踪,朝堂势力瞬间失衡,苏家势头正盛,气焰高涨,几乎形成一家独大之势。自己虽贵为储君,也不得不暂时隐忍,对苏家的某些动作睁只眼闭只眼。

然而,一丝隐秘的情绪也如毒藤般缠绕上来。公孙家与司空家,是父皇姬玄最坚定的支持者,是自己彻底掌握皇权最大的绊脚石。公孙南的“消失”,无形中削弱了公孙家,世家的力量隐约有重新洗牌的样子。这为他剪除父皇旧部、真正独揽大权扫清了一定障碍。所以,当长未侯痛心疾首地请求加派人手搜寻公孙南时,他只是表面应允,实则听之任之,态度近乎冷漠——自生自灭罢。

目光扫过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两份奏折让他眼前一亮,起了爱才之心。

一份署名“兵部干事长空望”,字迹虽丑,但锋芒内敛。其核心思想与主和派不谋而合:静观其变,待晋赵宋三方厮杀至筋疲力竭,大魏再以仲裁者或救世主的姿态强势介入,攫取最大利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此乱局,不动即是动,无为即是有为。待其疲敝,我天兵一至,可定乾坤。” 策略稳妥,透着精算与冷血。

另一份署名“参军付英”,字迹则带着一股草莽的粗犷与锐气。这正是他之前从晋国太子龙烈那里“骗”来的智囊。付英的建议激进而大胆:立刻出兵!理由是龙顺新立,根基不稳,急于求成,其攻伐赵宋必然倾尽全力。大魏应火速联合赵宋,以赵宋为正面战场吸引并消耗晋军主力,同时联合楚国派多支精锐骑兵,效仿昔日龙烈奔袭回天华城之策,千里迂回,首插赵国、宋国,里应外合之下,可一战而重创甚至肢解晋国军队!“龙顺小儿,志大才疏,其势如烈火烹油,骤起必骤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以雷霆击其腰膂,断其脊梁!”

看到“龙烈”二字,姬宸又是一阵头疼。这位前晋国太子,如今成了烫手的山芋。当初俘虏他,本是想作为与晋国谈判的重要筹码,换取巨大利益。可如今晋国天翻地覆,新帝龙顺巴不得这个“前朝余孽”死在大魏才好,对魏国提出的任何交换条件都置若罔闻,态度极其冷淡,摆明了“此人死活与我无关”。看着案头付英的奏章,再想想深陷囹圄、同样不受待见的龙烈,姬宸心中竟莫名生出一丝同病相怜的荒诞感。

也许…该放了他?一个念头刚冒出来。

“殿下!殿下!” 一名心腹太监急慌慌走进紫宸殿侧门,脸色煞白,声音尖利得变了调,带着惊恐,“陛下…陛下他…醒过来了!”

“什么?!” 姬宸猛地从御座上站起,脑中“嗡”的一声!

父皇醒了!那个因二皇子姬凌死讯刺激昏迷的老皇帝姬玄,竟然醒了?!

他下意识地用锐利的目光扫向那个报信的太监,马上命令:立刻封锁消息!去传太医!不,传自己最信得过的太医!

同时,一个冰冷而决绝的念头在心底疯狂滋生:若这老东西敢在这个时候伸手触碰自己苦心经营的权力…那就只能效仿他姬玄当年的旧事——囚父!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