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锦衣卫百户的把守下,百亩实验田安然度过了一年。时值深秋,正是稻谷成熟的季节,沉甸甸的稻穗低垂,层层叠叠,几乎要将坚韧的秸秆彻底压弯。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与稻谷特有的、带着阳光味道的芬芳。
林逸一身简朴的深青色衣服,裤脚高高挽起,沾染着新鲜的泥点。他蹲在田埂旁,身影几乎被这金色的波涛淹没。他伸出因常年劳作而略显粗糙的手,小心翼翼地拨开几片修长的稻叶,仔细检查着近处一株稻穗的成色。每一粒谷子都包裹得异常结实,紧紧簇拥在一起,形成一道沉甸甸的弧线。他用指腹轻轻捻过几粒谷子,坚硬的触感透过皮肤传来,带来一种令人心安的满足感。他甚至可以想象到谷壳破裂后,里面那晶莹洁白、充满生命力的米粒。一抹难以抑制的笑意在他严肃的脸上漾开,这是数月辛劳最好的回报,也是他心中那份宏愿——粮政改革——最坚实的基石。
“好,好啊!”他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了欣慰。这片试验田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从优选稻种、改良土壤、调整灌溉,到精确计算肥料的配比与施用时机,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参与,反复推敲。田埂旁,几位老农正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拔除着零星冒头的杂草,他们的脸上同样洋溢着喜悦和对这前所未有收成的敬畏。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农抬起头,咧着嘴,对林逸道:“林大人,老汉种了一辈子地,就没见过这么沉、这么满的稻穗!您这法子,神了!”
“哈哈哈,按照这种方法天下推广,这样就再没有饥荒人人都能吃饱饭了”林逸大笑道。
林逸的笑声在金色的稻浪间回荡,带着一种穿透云层的豪迈。老农们的脸上,那朴实的敬畏与喜悦交织,便是对他心血最首接的肯定。这百亩金黄,不再是简单的谷物,而是万千百姓腹中温饱的基石,是大明江山稳固的根基。
捷报早己通过锦衣卫的密道,以最快的速度飞驰入京。那沉甸甸的稻穗样本,几株连根拔起、泥土尚的完整稻株,以及林逸亲笔所书的详尽奏报,一同呈送到了大殿御案之上。
紫禁城,秋日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棂,在地面投下长长的光影。朱元璋端坐于龙椅之上,面容一如既往的严肃,甚至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审视。他并非不知农事,相反,出身贫寒、深知饥饿滋味的他,对“粮食”二字有着刻骨铭心的敏感。他缓缓拿起那几株沉甸甸的稻穗,入手的分量让他花白的眉毛微微一挑。谷粒得近乎要撑破外壳,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绝非寻常稻米可比。
他伸出布满老茧、曾握过锄头也握过刀剑的手指,用力捻开一粒谷壳。坚硬,厚实。指尖稍一用力,“啪”的一声轻响,莹白如玉、带着胚芽的米粒便跳了出来,滚落在御案明黄的锦缎上,显得格外润泽。朱元璋的目光紧紧锁在那粒米上,又扫过奏报上林逸详细记录的亩产预估数字——那是一个足以令任何农官心跳加速、甚至难以置信的数字。
“好!”一声短促而有力的赞叹从朱元璋口中迸出,打破了殿内的沉寂。这声“好”不似林逸在田间的开怀大笑,却带着金戈铁马的穿透力,蕴含着帝王意志的千钧之力。他将稻穗举高,让殿内侍立的重臣都看得清楚:“尔等都看看!这稻!这米!这,才是真正的天禄!”
他目光如电,扫视着阶下群臣:“林逸,好样的!没给咱丢脸!没辜负咱拨给他的地,没浪费咱派去的人手!”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他深知试验田成功背后的意义,这不仅仅是百亩丰收,而是撬动整个帝国粮食困局的杠杆。
“传旨!”朱元璋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决断的威势:
“一、擢升林逸为户部郎中!赐斗牛服,赏金百两!
二、命户部、工部即刻抽调精干吏员、经验老农,会同林逸,详录此新法之选种、育秧、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等所有章程,务必详尽,不得遗漏!编撰成《兴农新法辑要》,绘图作解,务求农人易懂!”
“三、着令各布政使司、府、州、县,接旨后,即刻在官田、或选上等民田划出‘样田’百亩,选派得力人手,严格按照《兴农新法辑要》耕作!明年秋收,咱要看成效!敢有阳奉阴违、敷衍塞责、耽误农时者,严惩不贷!”
“西、晓谕天下百姓:此乃利国利民之良法!凡愿效仿者,官府可酌情借贷良种、农具,并派老农指点。所收新稻,官仓按市价加一成优先收储!”
旨意一条条颁下,斩钉截铁,雷厉风行。这是朱元璋一贯的风格,一旦认准,便要以举国之力推行。推广新法,尤其是农事,最忌拖延,必须抓住下一个农时。他深知,只有让天下官员百姓亲眼看到实实在在的丰收,才能破除疑虑,才能让这金色的浪潮席卷神州。
圣旨如同插上了翅膀,飞向试验田所在的府县,也飞向大明的每一个角落。
“臣林逸,领旨谢恩!定不负陛下重托,使我大明仓廪充盈,再无饥馑!”林逸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目光扫过眼前无垠的金黄,仿佛己看到了这沉甸甸的希望,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同样的果实。
林逸以现代农法解决江南棉虫灾,又以新肥增产水稻小麦粮食双倍,获封“户部郎中”,算是正式进入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