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港风,香江边的萨克斯
老港风,香江边的萨克斯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老港风,香江边的萨克斯 > 第34章 香港文化艺术中心建筑声学讨论

第34章 香港文化艺术中心建筑声学讨论

加入书架
书名:
老港风,香江边的萨克斯
作者:
剑二十三
本章字数:
5680
更新时间:
2025-04-21

九龙半岛的暮色刚刚浸染尖沙咀码头,颜书鸿的白西装在晚霞中泛着珍珠母贝的光泽。他站在香港文化中心前广场的喷泉旁,手指无意识地着萨克斯风盒的皮质锁扣。这座由奥地利建筑师设计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群,在1986年的春天刚刚落成三年,灰白色的外墙正在逐渐染上夕照的玫瑰金色。

"颜生!这边!"

港大建筑系的陈志明教授从旋转玻璃门里探出半个身子,圆框眼镜反射着落日余晖。他今天特意换了件浅棕色的猎装夹克,却依然搭配着常年不变的卡其裤和牛津鞋,典型英式学究的做派。颜书鸿记得上周在"蓝调"酒吧,这位醉醺醺的建筑声学专家如何抓着他的手,反复强调文化中心的声场需要真正的音乐人来验证。

"陈教授。"颜书鸿微微颔首,喷泉的水雾沾湿了他的鬓角。他注意到广场上几个放学的中学生正偷偷打量自己——白西装、红玫瑰、锃亮的意大利皮鞋,这副打扮在八十年代的香港确实扎眼。

文化中心大堂的冷气带着某种特殊的金属味。颜书鸿的皮鞋踩在葡萄牙玫瑰大理石上,脚步声被挑高的穹顶放大成空洞的回响。他仰头望着悬挂在半空的动态雕塑,数百片铝制叶片随着空调气流缓缓旋转,将灯光切割成细碎的光斑投映在墙壁上。

"这些曲面墙体用的是特殊配方混凝土。"陈教授用钢笔敲了敲波浪形的墙面,声音闷而沉,"德国人设计的声学结构,连墙角弧度都经过精密计算。"他的钢笔突然指向天花板,"看那些蜂窝状的吸音板,每个凹槽深度都是根据声波衍射公式......"

颜书鸿的视线却落在墙上的巨幅壁画上。那是旅法画家赵无极的作品,靛蓝与赭红的色块在宣纸上晕染开来,宛如海港暮色中的远山叠嶂。他莫名想起2023年外滩美术馆的某次展览,同样的东方气韵,却少了此刻空气中飘散的淡淡硝烟味——那是来自尖沙咀码头渔船的火药桶。

穿过铺着深蓝色地毯的弧形走廊,陈教授推开演奏厅的柚木大门。黑暗如潮水般涌来,颜书鸿的瞳孔尚未适应,先嗅到了空气中红木座椅的油脂味、羊毛地毯的膻味,以及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金属电离气息。电闸扳动的声响过后,灯光如舞台幕布般次第亮起,露出一个可容纳两千人的扇形空间。

"请。"陈教授做了个夸张的邀请手势,深红色座椅在他身后如凝固的浪涛。

舞台中央的施坦威三角钢琴泛着乌木光泽,颜书鸿却走向角落的谱架。他打开萨克斯盒,黄铜管身在聚光灯下流淌着蜂蜜般的光泽。这是支1948年产的塞尔玛Mark VI,系统提供的"初始装备",却带着真实的历史包浆——按键缝隙里藏着经年累月的铜绿,拇指托处有前任主人留下的细微划痕。

"不需要伴奏?"陈教授坐在第三排的座位上,掏出瑞士产的测声仪。

颜书鸿摇头,将吹嘴含在唇间。他闭上眼睛,任由手指在按键上寻找记忆中的位置。第一个音符流出的瞬间,他感到整个演奏厅的空气分子都震颤起来。是《不了情》——这首六十年代的电影主题曲,此刻从他的萨克斯里流淌出来,竟带着超脱时代的哀婉。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声音在空间中形成清晰的立体轨迹,高音如银线般在挑高的穹顶下盘旋,中音区在曲面墙壁间弹跳,低音则沉入地板在观众席下方共振。颜书鸿睁开眼睛,看见陈教授的测声仪指针正在疯狂摆动,而他的圆框眼镜己经滑到了鼻尖。

演奏到第二乐段时,颜书鸿察觉到异常。他的气息明明平稳如常,萨克斯却自行升高了半个调。更离奇的是,当他尝试回归原调时,乐器仿佛有了自主意识,倔强地维持着变调状态。一段从未练习过的华彩乐章从指间自然流出,复杂的三十二分音符连缀如同珍珠滚落玉盘。

"上帝啊......"

这声惊叹来自后排阴影处。颜书鸿这才发现,演奏厅里不知何时多了十几位听众——系着围裙的保洁阿婶、穿制服的保安、抱着书本的大学生,甚至还有两个拎着菜篮的主妇。最后一排坐着位白发老者,灰呢西装胸袋里露出半截镀金钢笔。

"莫里斯先生!"陈教授小跑上舞台,声音激动得发颤,"这位是文化中心的声学设计师,刚从慕尼黑飞回来验收设备。"

德国老建筑师拄着橡木手杖缓步走来,他的左腿有些跛,可能是战争留下的旧伤。当他在舞台前站定,颜书鸿注意到老人蓝灰色的虹膜上布满星云状的老年环,却依然明亮如炬。

"年轻人,"他的英语带着巴伐利亚口音,右手无意识地转动着无名指上的家族戒指,"这座建筑落成以来,我第一次听到它真正的'心跳'。"老人突然改用生硬的粤语,"你把钢筋水泥变成了活物。"

颜书鸿的余光瞥见保洁阿婶在胸前画十字。莫里斯却己踏上舞台,布满老年斑的手抚过萨克斯的喇叭口,动作轻柔如触碰情人的面颊。

"有个物理现象我无法解释。"老人突然压低声音,德语腔调让每个字都像在砂纸上打磨过,"第二乐段时,声音明显从C区反射墙传来,但那里根本没有声源。"他指向观众席右上方某块波浪形墙面,"除非......"

舞台灯光突然闪烁起来。颜书鸿感到萨克斯在手中微微发烫,管身内侧浮现出极淡的荧光纹路——那是系统激活时的标记,正常情况下只有他能看见。但莫里斯的目光突然凝固在按键连杆处,老人颤抖的手指悬在半空,像发现了某种远古符文。

"我们该走了。"陈教授匆忙插入对话,显然注意到了异常氛围,"保安说要锁门准备晚场演出。"

走出演奏厅时,颜书鸿回头望了一眼。莫里斯仍站在舞台中央,逆光中他的白发如同燃烧的银焰,手杖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阴影,像一柄插在混凝土里的中世纪长剑。

文化中心的员工通道狭窄幽深,墙面上贴着泛黄的消防疏散图。颜书鸿在转角处的仪容镜前驻足,镜中的自己领口微敞,红玫瑰不知何时变成了暗紫色。他伸手调整领结时,镜面突然泛起水纹般的波动,刹那间映出上海咖啡馆的景象——2023年的自己正将这张同样的萨克斯放入玻璃展柜。

"颜生?"陈教授在电梯口呼唤。

暮色己深。文化中心外墙的景观灯逐一亮起,将混凝土曲面染成幻彩的贝壳内壁。颜书鸿在广场喷泉边坐下,打开萨克斯盒做最后检查。黄铜管身上残留的体温让雾气凝结成细小水珠,他忽然注意到吹口处刻着一行微不可见的德文:

"Wer wei? wo die Zeit sich verliert..."

(谁知道时间迷失在何处...)

海港对岸的中环己是万家灯火,渡轮的汽笛声混着海浪传来。颜书鸿摸出传呼机,液晶屏上除了陈教授留下的电话号码,还有条来自未知用户的讯息:

「下周三20:15 和平饭店老年爵士吧 勿忘」

他抬头望向维多利亚港上空盘旋的海鸟,其中一只突然俯冲下来,掠过他脚边时投下一片阴影。在那不到一秒的黑暗中,颜书鸿分明听到萨克斯独奏的旋律——是《东方之珠》的变调版本,带着他从未听过的忧郁转音。

广场上的游人如常往来,似乎没人注意到这异常声响。只有角落里卖棉花糖的阿婆突然停下推车,混浊的眼睛望向颜书鸿,满是皱纹的嘴唇蠕动着说了句什么,却被突如其来的海风吹散在暮色里。

当颜书鸿收拾乐器准备离开时,发现盒底多了一张泛黄的节目单——1983年香港文化中心开幕音乐会的曲目表。在节目单边缘的空白处,有人用钢笔写着一行小字:

"当萨克斯在无风自动时,记得看看镜子背面。"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