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有祥麦降世,可保万民无饥,特赐名曰开元麦。”李三郎在第二天的早朝上,郑重地宣布了这个消息。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让每一个大臣都能清晰地听到。
“徽州别驾张文毅,培育出如此祥瑞之物,实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诸位爱卿,你们认为应当如何封赏呢?”李三郎面带微笑,看着朝堂下的大臣们,询问他们的意见。
丞相宋璟率先站出来,说道:“陛下,张文毅培育出如此祥瑞,当加官进爵,厚赏其功。”他的话语得到了许多大臣的附和,大家都知道张文毅是陛下的女婿,陛下肯定不会亏待他的。
然而,刘幽求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说道:“陛下,下官觉得,当封男爵,另升其为下州刺史即可。”他的话引起了一些议论,有人认为这样的封赏太过微薄,有人则觉得刘幽求的建议更为合理。
这时,吏部尚书张九龄也站出来发言:“陛下,山东兖州刺史一职目前空缺,可将张文毅调往该地任职。”张九龄与张文毅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之前张经尘在翰林院时,张九龄曾出任大翰林之职,负责管理翰林院,是他的老上司,张经尘跟他关系也不错。因此,他对张文毅也比较了解,现在有机会,自然要帮他一把。
“陛下,张别驾既然能在徽州境内培育出开元麦这样的良种,实乃大功一件啊!依微臣之见,不如就封他个开国歙县县男吧。”就在此时,大臣张说站出来说道。
张说此人,乃是清河世家的一员,他之所以如此提议,其实是有自己的私心的。他深知如今的长安,就如同一个风暴的中心,稍有不慎,便会被卷入其中,难以脱身。而张经尘若能远离长安,前往歙县,不仅可以避开这场风波,还能在那里安心发展。
然而,张说的话音刚落,李林浦便紧接着说道:“陛下,微臣认为一个县男的爵位或许有些小了。毕竟,开元麦的培育对于国家和百姓来说,意义非凡。不如让他的爵位可以世袭吧,只要天下庶民还在种植开元麦,他的子孙后代便可以一首承袭这个爵位。”
李三郎听闻李林浦的提议,心中不禁一动。这世袭的主意,倒是正合他的心意。如此一来,这个县男的爵位将来必定会落入自己的外孙手中,而以后也都将由自己的家人来继承。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样的安排,无疑是最理想的。而且,徽州歙县距离长安较远,对于朝廷的政治局势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这样一来,既可以表彰张经尘的功绩,又能让其家受益,可谓是一举两得。
对朝廷来说歙县在遥远的江南地区,多出一个县男,对长安可是起不到一丝的波澜。
“嗯,如此甚好。”李三郎满意地点点头,然后高声宣布道,“即刻起,调张文毅为山东兖州刺史,加封其为开国歙县县男,并准许其世袭罔替。此外,再赏赐黄金五百两,良田两千亩!”
这一连串的赏赐,无疑是对张文毅莫大的恩宠。众人闻言,皆对张文毅投以羡慕的目光,而张文毅本人则是激动得浑身颤抖,连忙跪地谢恩。
就这样,在徽州这片土地上,一个家族的命运被彻底改变。这个家族日后将以研究农业为主,历经千年传承,成为一方名门望族。
即使是后来的黄巢之乱,感其农事贡献,也未动这个家族的根基。而在后世的皇朝更替中,由于这个家族对整个农业的巨大贡献,新朝感念其功绩,不仅没有剥夺他们的爵位,反而让其继续保留县男爵的世袭传承。
就在朝廷的户部和礼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张经尘的册封流程之际,张经尘本人却并未置身事外,而是身在刺史府中,与王刺史一同商议着推广杂交小麦的事宜。
“这东西的产量真的有你说的那么高?”王刺史满脸狐疑地问道,似乎对张经尘所言的杂交小麦产量心存疑虑。毕竟,歙县徽州地区的地理环境颇为特殊,八山一水一分田,南方多以种植水稻为主,农田资源稀缺,这使得粮食产量一首处于较低水平,成为自古以来制约徽州发展的关键因素。
由于徽州粮食产量有限,许多徽州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也正因如此,徽商这一群体才得以声名远扬。
“这东西己经在我的庄园里面种植过了。”张经尘面带微笑地说道,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自豪。接着,他稍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不仅如此,我还在长安附近的庄园广泛种植了这种作物。今年,这些庄园都迎来了大丰收!”
说到这里,张经尘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他似乎对自己的成果非常满意,并迫不及待地想要与他人分享这份喜悦。于是,他邀请了陛下前往他的庄园,一同查看丰收的情景。
听到张经尘的话,汪刺史不禁开怀大笑起来。他连连称赞道:“好,很好,哈哈哈!”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有着另一番想象。
汪刺史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在黄山广袤的山区里,原本荒芜的山坡被开垦成了一块块整齐的梯田。这些梯田层层叠叠,宛如绿色的阶梯,一首延伸到山脚下。而在每一块梯田上,都种满了金黄的小麦,微风吹过,麦浪翻滚,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
在这片丰收的景象中,老百姓们忙碌而快乐地劳作着。他们辛勤耕耘,期待着一年三熟的丰收。当收获的季节到来时,家家户户都能品尝到那白花花的馒头和香喷喷的米饭,孩子们围绕着父母打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汪刺史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仿佛能够感受到那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农民们的欢声笑语。这个美好的画面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这也正是他们汪家人的百年守护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