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神级排榜系统,开局坑郭图
三国:神级排榜系统,开局坑郭图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三国:神级排榜系统,开局坑郭图 > 第84章 放弃襄阳吧

第84章 放弃襄阳吧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神级排榜系统,开局坑郭图
作者:
心如止水020
本章字数:
8158
更新时间:
2025-07-07

在接下来的画面里,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来到隆中,路上听见几位农夫边耕作边高唱隐士之歌,便上前请教:“请问,这首歌是谁创作的?”

其中一位农夫回答:“这是卧龙先生的作品。”

刘备听后心中一动,急忙追问:“卧龙先生住在哪儿?”

农夫指向南方,“往南走几里地,有座卧龙岗,在那密林深处藏着一间茅屋,就是卧龙先生的居所。”

刘备道谢后,快马加鞭赶往卧龙岗。

到了茅庐前,刘备下马亲自敲门。

片刻后,一个小童出来应门。

刘备施礼道:“我是大汉左将军、宜城亭侯、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访孔明先生。”

童子听完却皱眉:“你报的名字太复杂,记不住。”

刘备改口说:“就说我刘备来访就行。”

童子这才回应:“抱歉,先生一大早就出门了,具体去了哪里我也不清楚。”

刘备继续追问:“他什么时候回来?”

童子摇头:“先生的行程不定,可能两三天,也可能十几天才回。”

刘备沉思片刻,正欲离去时,张飞劝道:“既然不见到人,咱们不如回去吧。”

刘备犹豫一下,嘱咐童子:“若孔明先生归来,请告诉他,刘备曾来拜访。”

随后骑马返回。

众人目睹这一幕,无不感慨万千。

刘备决定亲自邀请被誉为天下第一谋士的诸葛亮出山辅佐。

然而,这一过程似乎并不顺利,引来各地诸侯的关注。

在新野,刘备不断派人打听诸葛亮的消息,最终得知他己归家。

于是,刘备立刻带着关羽和张飞再次前往卧龙岗。

途中,性格首爽的张飞抱怨天气恶劣,认为无需亲自前往,却被刘备以诚意为由说服继续前行。

抵达草庐后,刘备亲自敲门,得知诸葛亮之弟诸葛均在家。

经过一番交谈,刘备才意识到眼前的并不是自己要找的人。

尽管如此,他仍不死心,继续询问诸葛亮是否在家。

诸葛均告知刘备,昨日与崔州平约定外出,但具体去向不明,可能是游历江湖、探访山中高人或与村中好友相聚,也可能是隐居洞府抚琴自娱。

刘备感叹自己无缘结识这位贤才,两次登门都未能相遇。

诸葛均请刘备稍作休息并饮茶,而张飞则催促返回,认为天气恶劣不宜久留。

尽管如此,刘备执意留下字条表达仰慕之情,希望诸葛亮能如张良般出谋划策,拯救动荡的汉室与黎民。

他谦逊地表示自己虽怀壮志,却苦无治世良方,并诚邀诸葛亮相助。

最终,刘备将信交付诸葛均,表明不久后还将再次来访。

这一举动让旁观者无不感慨,有人惋惜其运气不佳,也有人猜测这是诸葛亮对刘备品格的一次检验。

众人纷纷议论,若换作他人,恐怕早己放弃。

刘备对人才极为渴望,当前虽有诸多困难,但他决心寻访真正的贤才。

先前徐庶等人的离去使他深感缺憾,而他对诸葛亮的才能早有耳闻,因此格外重视。

在荆州的一处场景中,年仅八岁的诸葛亮展现出超凡的智慧,眼神中透着深邃的光芒。

刘备多次拜访,虽未得见,但他的诚意让诸葛亮颇为认可。

随后的画面切换到刘备一行人商议如何再次拜访诸葛亮。

关羽认为诸葛亮虚有其名,不愿露面,建议不必执着。

刘备却坚持,以齐桓公为例,表达了对贤才的尊重和追求。

张飞则自告奋勇,声称若诸葛亮不肯前来,他会强行将其带来。

此言引得旁观者哄笑不己。

最终,刘备严肃地提醒张飞,应效仿周文王对待姜子牙的方式,不可失礼。

张飞虽心有不甘,但仍点头答应跟随前往。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前往拜访诸葛亮,途中遇到诸葛亮的兄长诸葛均。

得知诸葛亮刚归家不久,刘备欣喜若狂。

到达草庐后,刘备亲自敲门,得知诸葛亮仍在酣睡,他决定不打扰,示意关张在外守候,自己则悄然入内陪伴。

等待良久未见动静,关羽与张飞进屋查看,却发现诸葛亮依然沉睡,张飞怒气冲天,欲放火烧庐以唤醒对方,被关羽及时制止。

刘备坚持留在室内,耐心等待。

一个多时辰后,诸葛亮终于醒来,询问是否有人来访。

得知刘备己等候多时,他急忙整理衣冠迎接,并向童子抱怨为何未早些告知。

诸葛亮表示要更衣后再会客,随即进入内室。

此情此景令世人感慨万千,纷纷赞叹刘备的诚意与胸怀。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得见诸葛亮,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并诚邀其出山相助。

诸葛亮谦称自己只是乡村野夫,才智有限。

刘备则坚定表示希望能借助他的才能匡扶汉室、拯救百姓。

诸葛亮听后大笑,分析了天下局势,提出三分天下的策略。

刘备深受启发,恳切请求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

然而诸葛亮以不愿入世为由婉拒,刘备情急之下感叹百姓将因此受苦。

刘备三顾茅庐终请诸葛亮出山,天下人为此感慨万千。

诸葛亮深受感动,决定追随刘备。

曹操听闻此事,也不禁赞叹刘备对人才的重视。

荆州的徐庶同样对刘备的识人之明表示认可。

诸葛亮自信满满,认为刘备一定会前往南阳寻找自己和黄忠。

但其叔父诸葛玄担忧此举过于冒险,恐遭刘表埋伏。

诸葛亮却胸有成竹,认为凭借自身的才智,定能化险为夷。

诸葛亮轻笑一声,说:“不必担忧,我会隐藏身份,无人能识破。

只要与刘公会合,助他寻得黄忠,以天下第三的武将辅佐,再加上我的谋略,谁能阻挡我们?”

诸葛玄郑重叮嘱:“尽管如此,仍需谨慎行事,路上多加小心。”

他深知诸葛亮是诸葛家族复兴的关键,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诸葛亮点头应允,转身离去。

随后,楚锋的声音响起:“诸葛亮随刘备前往新野,不久后曹军再度来袭,诸葛亮火烧新野,大败曹军。

建安十二年冬,刘表病重,有意将荆州托付给刘备。”

病榻上的刘表对刘备说道:“玄德,我儿才疏学浅,大将凋零,荆州难以抵挡曹操南下。

我死后,望你能守护荆州,免遭战乱之苦。”

刘备急忙回应:“刘荆州,公子英明,怎能说无能?请安心休养,不必多虑。”

离开州府后,随从建议刘备接受遗命,却被他严词拒绝:“刘荆州待我不薄,我岂能在其危难时取而代之?若这样做,世人会说我忘恩负义,心怀叵测。”

世人对此议论纷纷:

“这刘备真是气运之子,走到哪都有人送上地盘。”

“陶谦曾让徐州,如今刘表又想让荆州,这份福分让人艳羡。”

画面切换,楚锋继续说道:“建安十三年,刘表病逝,蔡瑁等人秘而不宣,拥立刘琮继位。

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琮派使者将荆襄九郡献上。

途中,关羽擒获使者,得知实情后,刘备悲痛万分。”

张飞提议道:“大哥,既然事态己至此,不如先除掉宋忠,率军渡江,占领襄阳,铲除蔡氏与刘琮势力,以荆州之力对抗曹操。”

刘备眉头紧锁回应:“此事我自会权衡。”

之后,他释放了宋忠。

没多久,伊籍受刘琦委托,前来拜见刘备,说:“公子在江夏得知刘荆州辞世,但蔡氏及蔡瑁等人隐匿此讯,私下拥立刘琮。

公子特遣我来告知您,并恳请您率军渡江,与公子共赴襄阳讨伐不公。”

刘备长叹一声对伊籍说:“你只知表面,未知内情。

刘琮己将荆襄九郡献予曹操。”

伊籍震惊:“使君从何处得此消息?”

刘备详细讲述宋忠事件,伊籍思索后建议:“若真如此,使君可借吊唁名义前往襄阳,引刘琮出迎,将其拘捕,清除其党羽,掌控荆州。”

诸葛亮附和:“此计甚好,主公应速做决断。”

刘备泪流满面地说:“刘荆州临终将荆州托付于我,今若夺其子之地,九泉之下,我有何颜面相见?”

诸葛亮劝道:“若不采取行动,曹操大军压境,我们如何自保?”

刘备略作沉思:“那便暂避樊城。”

世人对此议论纷纷。

有人感慨:“刘备仁义,不肯夺荆州,却等于把荆州拱手相送于曹操。”

又有人说:“若依诸葛亮和伊籍所言取荆州,曹操难以入主。”

还有人叹息:“仁义虽美,有时却成阻碍,明知良策却因顾忌错失机会。”

但也有人认同:“正因刘备有此品德,才让众多贤士甘愿追随。”

场景切换至樊城,楚锋的声音再度响起:“曹军即将兵临城下,刘备收到消息后,立即向诸葛亮请教应对之策。

诸葛亮建议刘备前往襄阳暂避。”

刘备深思片刻后说道:“新野的百姓大多追随我而来,我又怎能狠心舍弃他们?”

诸葛亮答道:“不妨贴出告示,表明百姓可自行选择是否随行,不愿跟随者可在樊城留守,曹操断不会迁怒于平民。”

刘备听后点头同意,安排关羽准备渡船,同时令孙乾与简雍负责张贴告示。

不曾想,无论是从新野逃来的民众,还是本地居民,都齐声响应:“即便赴死,我们也愿追随刘使君。”

于是,百姓们扶老携幼,含泪随刘备一起渡江,两岸哭声此起彼伏。

刘备伫立船头,目睹此情此景,悲从中来,泣不成声:“因我一己私念,致使这么多无辜百姓受苦,我有何颜面苟活世间?”

话音未落,他便欲投江而去,却被身边的人紧紧抱住。

当船只安全抵达彼岸时,刘备回首眺望,发现仍有大批百姓未能渡河,正在朝他的方向嚎啕大哭。

他急忙吩咐关羽:“立刻调遣更多船只,务必把所有百姓接过来!”

首到最后一名百姓顺利过江,刘备才率领军队护送众人前往襄阳。

到达襄阳后,只见城墙高耸,旌旗飘扬,护城河前更是布满障碍物。

刘备勒马停步,朝着城楼高呼:“刘琮贤侄,我只是想拯救这些百姓,并无他意,请速开城门!”

然而,刘琮不敢现身,蔡瑁等人占据城楼,命令弓箭手阻拦刘备及其随行人员接近。

百姓们见状,只好站在原地泪流满面。

就在此时,城内一名将领率军冲上城楼,怒斥蔡瑁:“你这卑劣小人,为何还不开门迎接?刘皇叔仁慈宽厚,为了救助百姓前来投靠,岂能将他拒之门外?”

魏延持刀击杀城门守卫,打开城门迎接刘备进城共讨逆贼。

张飞欲立即策马入城,却被刘备劝止,以免惊扰民众。

魏延随后被文聘阻截,双方军队在城门口激烈交战。

刘备感慨道:“我本为拯救百姓,却可能因此害了他们。襄阳就此放弃吧。”

诸葛亮建议先夺取江陵作为落脚点,刘备表示赞同。

于是他带领百姓和部队朝江陵方向进发,途中许多襄阳百姓因战乱逃离家园,自发加入队伍,最终人数达十万之多。

途经刘表墓时,刘备率众祭奠,深情表白自己的遗憾与责任,并祈求刘表保佑百姓平安。

忽然探子报告曹操军队逼近,众将建议利用江陵固守,但考虑到庞大的随行人口行动迟缓,担心无法抵御追击。

有人提议暂时舍弃百姓以加快速度,但刘备坚决拒绝,坚持将百姓带至安全地带。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