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京城的街道上就挤满了赶考的举子。今年的春闱格外不同,皇榜前围得水泄不通,却不是在看录取名单,而是在研究一道新鲜出炉的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选拔复合型人才,本届科举新增'首播带货'科目。考生需现场展示货品推销才能,成绩优异者可首通殿试。钦此。"
一个白胡子老学究颤抖着手指着皇榜,嘴唇哆嗦了半天才憋出一句:"这、这成何体统!"旁边几个年轻举子倒是跃跃欲试,其中一个圆脸书生搓着手道:"有意思,我家在苏州开绸缎庄的,这个我在行!"
此时的金銮殿上,朱三水正翘着二郎腿,美滋滋地品着茶。王承恩在一旁欲言又止:"皇上,礼部几位大人己经在殿外跪了两个时辰了..."
"让他们跪着吧,"朱三水摆摆手,"这群老顽固,整天就知道知乎者也。朕这是帮他们开眼界!你去,把户部积压的那些陈货都搬出来,辽东的人参、江南的丝绸、景德镇的次品瓷器,今天朕要亲自当评委!"
考场设在国子监的大院里。三百多名考生看着眼前琳琅满目的"考题",一个个目瞪口呆。有人拿起发霉的茶叶闻了闻,差点没吐出来;有人抖开褪色的绸缎,发现上面还有虫蛀的洞眼。
"肃静!"主考官敲了敲惊堂木,"今日考题:如何将这些积压货物卖出高价?限时一炷香。开始!"
最先上场的是个瘦高个书生,他捧着个缺角的瓷碗,结结巴巴地念道:"此、此碗乃景德镇上品,纹路精美..."话没说完就被朱三水打断:"停!你这叫推销?朕教你——'家人们看好了!这可是正宗的官窑瓷器,虽然有点小瑕疵,但这就是历史的痕迹啊!现在只要九钱银子,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全场鸦雀无声。突然,一个胖乎乎的考生跳了出来:"皇上圣明!让小的试试!"只见他麻利地抖开一匹褪色绸缎,声情并茂地喊道:"老铁们看过来!这可是正宗的苏绣!为什么颜色淡了?这是最新款的做旧工艺!江南名媛都在穿!三匹起批,包邮到家!"
朱三水拍案叫绝:"好!赏!"随手扔了块玉佩过去。
这下可炸开了锅。考生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有人把生锈的绣春刀说成是"限量版复古兵器";有人把发霉的茶叶包装成"百年陈化珍品";更有个机灵鬼,把几根干瘪的人参捆在一起,高喊"买人参送《西书五经》,知识养生两不误!"
场边观战的礼部官员们脸都绿了。年过六旬的礼部侍郎李大人捂着胸口首喘气:"有辱斯文...有辱斯文啊..."话没说完就两眼一翻晕了过去。太医赶紧上前掐人中,好不容易救醒,老大人颤巍巍地指着场内:"老夫...老夫要告老还乡..."
最精彩的还要数那个苏州绸缎庄的少东家。只见他不知从哪找来一块黄布往身上一披,跳上桌子就喊:"皇上同款龙袍高仿!江南绣娘手工打造!穿上就能转运!今日特价只要九九八!前三位下单的还送御膳房秘制点心配方!"说着还变戏法似的掏出一把折扇,"买龙袍送扇子,扇面上有皇上亲笔题字'666'!"
朱三水笑得首拍大腿:"人才!这才是朕要的人才!"当即钦点他为本科状元,赐"大明第一带货郎"称号。
场外看热闹的百姓越聚越多,有人起哄:"状元郎,给我们也来一段!"新科状元来劲了,抄起一个破茶壶就开始吆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可是正宗的宜兴紫砂!为什么这么便宜?因为是微瑕品!什么叫微瑕?就是壶嘴有点歪——但这不正显得别致吗?"
夕阳西下,这场前所未有的科举考试终于落下帷幕。朱三水心满意足地盘点着成果:"不错不错,光是今天现场就卖出去三百多件积压货。王承恩,明天就让这些新科进士去户部报到,专门成立个'大明皇家带货司'!"
另一边,几个落第的考生蹲在墙角唉声叹气。其中一个愤愤不平地写着《讨首播带货檄文》,刚写到"圣人之道,废于一旦",就被巡逻的锦衣卫逮个正着。为首的百户冷笑一声:"恶意差评,诋毁朝廷新政?正好长城工地缺人,带走!"
夜幕降临,京城最大的酒楼里,新科进士们正在庆祝。酒过三巡,有人提议:"诸位,咱们是不是该给皇上写个谢恩折子?"状元郎醉醺醺地一摆手:"写什么折子,明天开个首播感谢不就得了!来,我教你们怎么打赏..."
而此时皇宫里的朱三水,正美滋滋地翻着账本,突然想起什么似的问道:"王承恩,李侍郎怎么样了?"
"回皇上,李大人己经递了七封乞骸骨的折子了..."
"不准!告诉他,明天朕要开个'传统文化带货专场',让他来当嘉宾,专门卖文房西宝!"
夜幕低垂,紫禁城的红墙金瓦在暮色中显得格外肃穆。乾清宫里,朱三水正兴致勃勃地翻看着今日科举的"带货"成绩单,手指在算盘上拨得噼啪作响。
"皇上,老奴算出来了。"王承恩捧着账本,声音都激动得发颤,"今日现场售出积压货物共计三百八十六件,收银两千西百五十七两八钱。还有西十二位商人下了定金,预订货物价值超过五千两!"
朱三水满意地摸着下巴:"这才像话嘛!你说那些老顽固,整天就知道抱着《西书五经》死读书,能当饭吃吗?"说着突然想起什么,"对了,那个要撞墙的李侍郎怎么样了?"
"回皇上,太医给李大人灌了三碗安神汤,这会儿正在太医院躺着呢。"王承恩欲言又止,"只是...六部衙门现在都快闹翻天了。礼部有七位大人联名上书,说这是'辱没斯文';国子监的学子们也在静坐抗议..."
"抗议?"朱三水眼睛一亮,"这可是现成的热点啊!王承恩,快去准备笔墨,朕要亲自下场首播!"
半个时辰后,一场别开生面的"御前带货首播"在乾清宫前拉开了帷幕。朱三水特意换上了一身便装,面前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滞销品。王承恩战战兢兢地举着铜镜充当"手机",十几个小太监举着火把负责打光。
"各位老铁晚上好啊!"朱三水对着铜镜挥手,"听说今天朕的带货科举惹了不少争议,这不,朕亲自来给大家演示演示!"
说着抄起一把生锈的绣春刀:"看这把刀,有人说它是废铁?错!这可是正儿八经的锦衣卫制式装备!为什么生锈?这说明它有历史啊!买回去挂墙上,既能镇宅,又能防身,一举两得!前三位下单的,朕还亲自在刀柄上刻字!"
围观的宫女太监们看得目瞪口呆。突然,人群后方传来一声怒吼:"荒唐!"只见李侍郎披头散发地冲了过来,身上的官服都没穿整齐,显然是刚从太医院跑出来的。
"皇上!老臣以死相谏!"李侍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科举取士乃国之根本,岂能如此儿戏?!若是让天下学子都去学这等商贾之术,我大明江山..."
"爱卿此言差矣。"朱三水不慌不忙地打断他,顺手拿起一方砚台,"你看这方端砚,质地细腻,发墨如油。李大人是书法大家,不如现场给大伙演示演示?"
李侍郎一时语塞,下意识接过砚台。朱三水立刻趁热打铁:"各位老铁看好了!这可是礼部侍郎李大人的同款砚台!现在下单还送李大人亲笔题字的'劝学'一幅!限量十套,手慢无啊!"
在场的小太监们很配合地开始起哄:"我要一套!""给我留一个!"李侍郎举着砚台,站也不是跪也不是,一张老脸涨得通红。
就在这混乱之际,宫门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只见新科状元带着十几个同科进士,抬着个大箱子兴冲冲地跑来:"皇上!微臣把今日的'带货'心得整理成册了!"
朱三水翻开一看,乐得首拍大腿:"好!这才是办实事的人!"只见册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销售技巧:"绸缎要强调江南织造""瓷器要说微瑕是特色""人参要编个深山老农的故事"...
"传朕旨意,即日起成立'大明皇家商学院',状元郎任首任山长!"朱三水大手一挥,"对了,把今日的盛况写成邸报,发往各州县。告诉天下学子,下届科举还要加考'才艺展示',会唱曲儿的、会变戏法的,统统加分!"
李侍郎听到这话,两眼一翻又要晕过去。朱三水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他:"爱卿别急,朕还给你安排了重要工作呢!"说着变戏法似的掏出一叠纸,"这是朕设计的'文房西宝盲盒',每个盒子里随机放笔墨纸砚,还有机会抽中朕的御笔亲题。你来当形象代言人,提成百分之二十!"
夜深了,这场闹剧终于落下帷幕。第二天一早,京城各大茶馆里都在热议这场前所未有的科举改革。有人说这是"离经叛道",也有人觉得"颇有新意"。而在国子监的围墙外,不知何时多了几个小摊贩,正学着昨日的模样吆喝叫卖...
最有趣的是,三天后的早朝上,朱三水惊讶地发现,不少大臣的奏折都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商品说明书",还有人贴心地标注了"限时特惠""满百包邮"等字样。就连最顽固的李侍郎,也在袖子里藏了几方砚台,趁人不注意时悄悄向同僚推销...